知青岁月:为爱留守山村献身教育事业,退休后过上了田园生活
张清泉老师是一位老知青,他也是一位为数不多留守在日照的济南知青。说起张清泉老师,济南知青老友圈的朋友们都伸大拇指,都说张清泉是为爱留守,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有关张清泉老师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根据济南知青杨树有老师提供的素材,我编写了这篇文章,分享给朋友们。
杨树有和张清泉是要好的同学,他俩也是一起到日照县李家沟大队插队落户的。据杨树有回忆,他们是1969年3月中旬乘车离开济南的,经过了一天一夜的长途跋涉,次日下午来到了日照县李家沟大队,杨树有他们十二名济南知青被分派在李家沟六队,张清泉和杨树有分在了一起,是杨树有要求公社干部把他俩分在同一个生产小队的。
图片来源网络
李家沟大队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村里的房子都是用石头垒起的,有的胡同都是石头铺路,下雨天走在胡同里也不泥泞。杨树有他们临时居住在队部的三间东屋(东厢房)里,睡的是地铺(用秫秸和谷草在地上打的通铺)。
初来乍到,看着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再看看那一栋栋低矮的石头房子,杨树有他们心里很失落也很无奈,心里再委屈也别无选择,只能既来之则安之。好在乡亲们都很热情,对省城知青来插队落户都表示热烈欢迎。
六队的队长姓单(shan四声),叫单体民,当年四十岁左右,为知青安排好住处,又让他媳妇帮着知青们做饭。那天吃过晚饭,单队长笑着对知青们说:“孩子们啊,以后这儿就是你们的家,我是队长,就是你们的家长,谁有啥困难尽管跟我说,不要见外!”单队长的话,让大家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清泉他们天天跟着乡亲们下地干农活,春耕前往地里挑粪,春播时跟着乡亲们拉楼耩地,播种谷子高粱,挑水栽种地瓜,刚参加生产劳动的那种苦累,真的是难以言表,有一名叫王淑英的女知青都累病了。
春耕春播生产劳动很忙碌,很累人,麦收也不轻松,起早贪黑不说,最难受的是中午和午后的炎热,真的是烈日当空,炙热如火烤。熬过了麦收,锄完了二遍地,地里的农活才算告一段落,知青们和社员们总算可以喘口气了。
趁着那段时间不太忙,队里抽出十几个年轻力壮的社员开始为知青们建新房,到了秋收前,五间新瓦房就落成了,知青们搬进了新建的知青点,住上了宽敞的新房子,总算有了属于他们知青自己的家。
那年秋收的时候,第二天割谷子张清泉不小心割破了手,鲜血顺着手指往下滴,单队长赶忙跑过来,在自己的裤腰带上撕下一块布条给张清泉缠住了伤口。单队长看张清泉的手伤得不轻,就打发他去村里的卫生室处置包扎,以防感染,还告诉他处置完伤口不要回来了,让他去看护场院。
六队的打谷场就在村子南边,单队长的父亲领着几名老社员和几名妇女在场院打轧谷子高粱,张清泉去了场院,就跟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零活,中午社员们都回家吃饭,张清泉就留下看护场院。
图片来源网络
一天中午,社员们都回家吃饭去了,张清泉正坐在场院北边的那棵老槐树下看书,单队长的闺女单秋芳又来到了场院,笑着对张清泉说:“我爷爷让我来替换你,你快回去吃饭吧。”
每天午饭后,社员们都会在家歇一会,单爷爷吃完饭也要在家打个盹,就让他孙女到场院替换张清泉回家吃饭。渐渐地,张清泉就跟单秋芳熟悉了。那年单秋芳还是初二的学生,因为学校还没复课,她就在家帮她母亲烧火做饭,干一些家务活,还没到队里参加生产劳动。之前张清泉倒是见过单秋芳,但他俩没说过话。
单秋芳每次到场院来替换张清泉回家吃饭,她手里都会拿着一本书,有时是初中语文课本,有时是数学课本,有些不会的数学题或不明白的问题,她想借此机会请教一下张清泉。
张清泉在学校时学习很认真,初中课程他基本都学完了,学得也比较透彻,单秋芳请教的问题,他基本都会。为此,单秋芳挺崇拜张清泉的,她说张清泉比她学校的老师都厉害,有的数学题她老师都讲不明白。
秋收结束后,张清泉不看护场院了,单秋芳也不用来场院替换他吃饭了,她也没机会向张清泉请教问题了。一天在水井旁遇到了张清泉,单秋芳就笑着问他:“清泉哥,我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能不能去你们知青点找你?”“随时都可以去,我不在就问其他同学,他们都会帮你的。”张清泉笑着说道。
就这样,单秋芳成了六队知青点的常客,有时她还帮着知青们烧火做饭,也帮着刷锅洗碗,知青们对她的印象都很好,大家都很喜欢她。
第二年开春,单秋芳也参加生产劳动了,每天和知青们一起出工劳动,一起收工回家,她和城里的知青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跟着知青们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对城里的生活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1970年秋天的一个中午,大队书记突然来到六队知青点,他找到杨树有说:“杨树有,听说在学校读书时你学习挺好的,还是班长,咱李家沟小学需要增加一名民办教师,我想安排你去学校教书,不知你愿意不愿意?”“谢谢李书记能想到我,其实在学校我学习并不好,我们班的张清泉学习比我好,要不就让他去学校教书吧。你看我身体强壮,干农活一个人能顶俩。张清泉身体瘦弱,更适合去学校当老师。”
在杨树有的推荐谦让下,张清泉成了李家沟小学的民办教师,他发自内心地感激杨树有。
李家沟小学的规模不大,几间简陋的教室,门窗破旧,黑板斑驳,课桌是土坯垒砌的土台子,凳子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但孩子们明亮的眼睛里,都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张清泉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精心备课,耐心讲解,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张清泉当上民办教师以后,单秋芳常常来学校帮忙,帮着打扫教室和办公室,有时也给张清泉送一点好吃的。赶上张清泉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她就站在窗外,入神地听张清泉给学生讲课,静静地等待着下课的钟声。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相处的增多,张清泉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个淳朴善良的姑娘。单秋芳也被张清泉的才华和温柔所吸引,两人的感情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升温,彼此都深深爱上了对方。
1974年冬季,李家沟大队得到了几个招工名额,有县农机铸造厂的招工指标,有县粮油加工厂的招工指标,还有两个济南国棉厂的招工指标。张清泉原本有机会回济南工作,他却以喜欢教书这个职业为由主动放弃了回城的机会,实际上他是不想离开李家沟,不想离开单秋芳。
过了不久,张清泉的父母就来信了,他父母告诉他要抓住机会争取回济南,实在回不了济南,到县城工作也比在农村当民办教师强一百倍。
第二年夏天,李家沟又得到了两个招工名额,是县标准件厂的招工指标,大队书记问张清泉:“清泉,你是打算留下来继续当民办教师?还是进城工作?”张清泉拿不定主意了,李书记答应让他考虑一下再决定。
一边是父母的期盼,他们日夜盼着儿子能早日进城,过上安稳的生活;另一边是心爱的单秋芳,还有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他忘不了单秋芳温柔的眼神,忘不了孩子们对他的依赖。前思后想,张清泉决定留下来。
知道了张清泉的想法,同学们纷纷劝他抓住机会,不要为了一个农村姑娘放弃大好前程,要是留在李家沟,就得当一辈子农民。然而,张清泉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他决定和单秋芳牵手一生,单秋芳也发誓一辈子都要和张清泉在一起,永不分离。
他俩的决定遭到了双方家庭的强烈反对,张清泉的父母无法理解儿子的选择,甚至写信责骂他,还威胁他说,要是敢和一个农村姑娘结婚,就别想再进家门;单秋芳的父母也觉得女儿应该找个更好的归宿,他们担心张清泉以后会后悔会变心,到时可就苦了自己的孩子。
但张清泉和单秋芳心意已决,张清泉说以后要是变心就天打雷劈。单秋芳说就算张清泉以后变心了,她也不后悔,谁也不抱怨。
1976年秋后,张清泉和单秋芳顶着巨大的压力,在亲朋好友的不理解中,他俩领取了结婚证,结为合法夫妻。
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两人相互扶持,日子过得温馨而充实。张清泉继续在李家沟小学任教,单秋芳出工劳动挣工分,操持家务,从不嫌累,更无抱怨。
到了1979年夏天,在李家沟大队插队落户的七十多名济南知青就剩下张清泉一个人了,其他人招工的招工,找干的招干,有上大学的,也有病退回城的。张清泉放弃了多次机会,最终成了留守知青。他嘴上说不后悔,其实心里也失落惆怅过,也后悔过。
1982年秋天,一个改变他们命运的机会来了。张清泉通过考试,获得了到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的机会。这意味着他要离开李家沟两年,去学习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但这也让他陷入了两难,学校的教学工作怎么办?
单秋芳看出了丈夫的担忧,她坚定地说:“清泉,你放心去学习,学校的事我来顶着!”就这样,张清泉踏上了求学之路,而单秋芳则接过了他的教鞭,成为了李家沟小学的代课老师。
两年后,张清泉顺利完成学业,回到公社中心中学任教,转成了公办教师。单秋芳继续在李家沟小学任教,她的身份是李家沟小学的民办教师,不再是代课老师了。
三年后,因为出色的教学表现,再加上她是知青家属,单秋芳也转成了公办教师。夫妻俩一个是中学老师,一个是小学老师,他俩都战斗在山村的教育一线,为山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光荏苒,转眼间,张清泉和单秋芳在教育战线度过了无数个春秋。他们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看着孩子们从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有理想、有知识的栋梁之才,他俩心里很欣慰很高兴。
目前,退休后的张清泉和单秋芳还生活在李家沟,有时也到济南儿子家小住,张清泉说他已经习惯了山村的田园生活,他也把李家沟当成了他的第二故乡。退休后的生活虽然平淡,但能种菜养鸡鸭,生活得很充实很快乐。闲暇时,两人会手牵手漫步在山间小路上,回忆着过往的点点滴滴。曾经的艰难抉择,如今都化作了甜蜜的回忆。
图片来源网络
时光虽然如白驹过隙一般稍纵即逝,却在我们心底刻下深深的年轮。曾经的那段知青岁月,也将会镌刻在一代人的记忆深处,永远不会磨灭。借助自媒体这个平台,向辛勤的园丁张清泉老师和单秋芳老师致敬!向知青哥哥姐姐们致敬!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杨树有老师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