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在职场沟通和工作复盘中,“留痕”无疑是一个高频词。它常被视为厘清任务交接、责任划分等关键步骤的自我保护手段,但也可能被质疑为过度谨慎或缺乏信任。你觉得在工作中“事事留痕”有必要吗?作为新人如何把握分寸,哪些自我保护的方式是必要的?

小明是业务部门的一名新人,参加工作时间不是很长,其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负责统计上报部门的业务数据。

这个工作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将各个方面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报领导审核后上报即可。不过,让小明有些不解的是,有些数据常常是改了又改。但想想是领导要求改的,也就不好再想什么、再说什么了。

然而,数据上报也不能随意了,必须客观真实,否则可能面对问责追责。

小明还是照常汇总统计上报。如果遇到领导要改数据,就得见到领导的签字。领导没有签字的,就会打电话请示、微信请示,总得留下“痕迹”。

小明说,作为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多做点事情没什么,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没有什么,但不能不明不白的被人家甩锅,至少心里不爽。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某某乡镇,因为一项工作政策执行没有到位、出了问题,有关部门在问责当中,就需要有关人员提供佐证材料,比如在执行工作当中,具体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有的干部就只能靠嘴说,我做了什么什么。而有一个站所就不一样,直接拿出了一摞原始性的资料,有文件、有图片、有视频。结果显然是不一样的,在一摞材料和问题面前,空口无凭。

关于资料“留痕”,曾经有位领导说过,最好还是越多越好,人家看不看是一回事,你有没有是一回事,这表明的至少是一个态度问题。就像有的工作人员给领导准备讲话稿,虽然说领导可能只讲几分钟,或许一两页纸就够了,可关键是,领导可以不用照着你的稿子念那么多,可你如果写得太少,恐怕就会被认为是态度问题了。

这里面,既有“面子”问题,也有“重视”问题。比如,过去常有人说,你请我吃饭,我吃不吃什么”大菜“不要紧,要紧的是你上不上什么”大菜“。什么菜可能代表什么样的“重视”程度,虽然的确庸俗,可是人性大抵如此。

我可以不看你的”留痕“材料,但你提供了,人性深处又不一样。

所以,当督查检查考核依然存在甚至可能过度过频时,”留痕“不仅是工作,更是态度与重视。当问责追责依然存在甚至可能出现泛化随意时,”留痕“就是不得已的选择,令人忧虑的是,有人工作的第一考量竟然不是如何落实工作,而是如何避责。

无意义的”内卷“由此而来。

”留痕“的本意是要促进工作落实落地,应该属于工作当中自然而然的痕迹。问题是有些”官僚“自作聪明,非要设计一套”留痕“的完美闭环标准,而这标准是不是符合现实工作中自然而然的”留痕“,他们或许根本不知道,或许是知道了也装着不知道,想着的是将责任层层转嫁,以避掉自己的责任。

有位乡镇干部感慨,现在有的下级单位如果遇到矛盾问题隐患难以解决,过去一般是向上级口头汇报,现在也都是正式的文来文往,以”函“告知上级予以办理,并履行相关送文、收文和回复程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