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是上海点心的一张名片,几乎是所有上海人的心头好。当然众口难调,口味各异,因此每个人心中也都有属于自己的馄饨“TOP”。坐落在南市老城厢的中华路上,一家承载着三代人记忆的馄饨店悄然重启堂食。梦花街馄饨店三年蛰伏后的新尝试——再开放堂食,店家很随性地说是“懒”,因为仅靠外卖生馄饨已足够维持生计,但老客们的呼声让店家重开堂食,延续“现包现煮”的传统。
“我是两盒荠菜大馄饨,一盒小馄饨……”
临近中午,店堂就排起了十多人的长队。由于堂吃刚开,知道的人并不多,大多是跑来买外卖的。由于生意太好,店家暂时暂停了快递外送。记者看到,四十多平方米大小的门面,厨房和堂食各一半。此时,厨房全体上阵,四个在包馄饨,两个在装盒,还有配料,下馄饨,忙个不停。店主不得不一边忙着手上活,一边叙述着经营情况。
“现在堂吃一天在一百碗左右,外卖比堂吃多一点。”
只见双菇馄饨、菜肉馄饨、鲜肉小馄饨、虾仁馄饨等十张牌子分为红黑,悬挂在帐台,其中用红牌供应堂食熟食馄饨,有虾仁、双菇、菜肉大馄饨和鲜肉小馄饨四种,不少老食客直呼“咪道灵额”,这里馄饨个头很大,馄饨馅很饱满,汤底的标准搭配,一勺灵魂猪油,再加上蛋皮丝、葱花、榨菜丁,还是喜欢在店里吃的感觉。
“过去在老的弄堂里,现在搬过来,比较近,经常性过来吃吃,比周围味好,因为是上海味道,咸淡各方面很好的。”
“味道鲜,而且蛮香的,比较适合上海人的口味,阿拉几乎天天来吃,给这里当食堂了。”
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馄饨,裹着猪油香和市井情怀,续写着老城厢的烟火故事。梦花街馄饨的故事始于1992年,宋家三姐妹下岗后,在梦花街19号的家中破墙开店,凭借皮薄馅大、汤底鲜美的口碑,逐渐成为街坊口中的“上海滩十碗最好吃的馄饨”之一。2015年,一档家装改造节目让这家24平方米的弄堂小店一夜爆红,却也因无证经营、占道扰民等问题被依法关停。 停业期间,这碗馄饨的命运牵动人心。2016年,在一次座谈会上,以梦花街馄饨为例,强调监管需“带着感情”,寻求“共赢”之道。在政府牵线、企业扶持下,2017年2月,馄饨店迁至中华路新址,取得证照合规经营,成为上海“放管服”改革的标志性案例。
店主表示,“我们用黑皮子,夹心肉,食材都差不多。最主要还是用心,把这个馄饨做好。”
如今,梦花街馄饨的新店里,老照片与手绘包馄饨步骤图依然悬挂,仿佛将时光凝固。午后,爷叔们一边嚼着馄饨,一边用上海话闲话家常,碗勺碰撞声中,老城厢的烟火气从未远离。这碗馄饨的滋味,不仅是舌尖的鲜香,更是一座城市对市井温情的坚守。
记者 / 李德翔
编辑 / 孙冲
图片 / 李德翔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