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将沙俄打得一败涂地,打死打伤俄军十几万人,俘虏将近8万人。
仅仅过了30多年,日俄又在东北爆发了第二次冲突,精锐对上精锐,结果局势一边倒,日军惨败。
两次战争的结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日本又为什么输得非常不服?
近代以来随着满清国力衰弱,日本和沙俄都垂涎中国东北这块土地,双方在这里进行了多次明争暗斗。
在1904年2月,日本和俄罗斯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日本海军未经宣战突然袭击俄罗斯驻扎在中国旅顺口的舰队,日俄近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冲突爆发。
经过一年的鏖战,日本在陆地上、海洋上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并将沙俄的力量全部逐出中国东北。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俄军和日军人数相当。
但沙俄军队采用传统防御战术,过于依赖坚固工事,消极防守,未能根据战场形势及时调整策略。
日本军队则积极运用迂回包抄、夜袭等战术,对俄军防线展开多方位攻击。
此外日军还巧妙利用地形,挖掘战壕、构筑工事,逐步逼近俄军阵地,以较小代价换取较大战果。
而且当时日俄战场上有乃木希典、儿玉源太郎等一批执行力比较强的日军将领,最终在陆战中“啃”下了俄军阵地。
在对马海战中,日本因为刚赢下了和清政府的甲午战争,海军实力在亚洲地区达到顶峰。
再加上日本海军指挥官东乡平八郎的战术指挥,精准把握战机,将俄国舰队分割包围,予以重创,致使俄国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当时虽然俄罗斯派遣的远东舰队比日本吨位更大,但日方选择以逸待劳,利用一场突然的袭击拿下了对马海战的胜利。
此后三十多年时间,沙俄的势力被驱逐出中国东北。
而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最终挑起“九一八”事变并建立起了伪满洲国。
时间来到了1939年,日本当时面临“北上”还是“南下”的选择,当时很多将领提出试探苏联在远东的实力。
苏联屯兵远东,开始对日本严加防范,又一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
1939年5月,伪满洲国军队与外蒙古边防军在诺门坎地区发生小规模边界冲突。
日本关东军借机介入,派遣部队越过边界攻击外蒙古军队,苏联根据与外蒙古的互助协定派出军队支援,战役正式打响。
这场战争历时三个多月,双方投入超过15万的总兵力,结果是日本一边倒地惨败。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诺门坎战争中苏蒙军队伤亡1.85万多人,日军死伤和被俘6.1万多人,双方的战损率差不多达到了5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军,在东南亚很多国家都战斗力凶悍,甚至可以和美国掰一掰手腕。
为什么这次面对苏军却出现了如此夸张的伤亡比?
因为日军没有认识到,当时的苏军和30年前的沙俄,已经是两支不同的军队了。
第一个原因是苏联的火炮和飞机极多,机械化部队包含坦克旅、野战摩托旅、重装合成旅等,全都是精锐力量。
日本23师团的全部装备只有84辆坦克、180架飞机和400辆汽车。
同时期苏联军队原来的兵力,加上远东铁路源源不断运来的装备,一共有498辆坦克、385辆装甲车、542门大炮和515架飞机。
双方交战的时候,日本士兵的阵地几乎被苏联火炮全部覆盖,从战役开始到结束,阵地都在遭受火炮和飞机的轰炸。
也难怪有日本士兵表示苏联这样打完全“不要脸”,他们根本无法取胜。
第二个原因是苏联军队装备和日军存在“代差”,日军武器装备明显落后。
就以坦克为例,日军89式和95式坦克装甲薄、火力弱、速度慢;苏军BT-7和T-26坦克在火力、装甲和机动性上全面占优。
火炮方面,苏军火炮杀伤力大、穿甲能力强、射程远,日军火炮射程近,而且口径很小。
这主要原因是日本和俄罗斯资源不能相提并论,和苏联相比日本工业基础更是薄弱。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维持对华战争日本消耗大量资源,制造业与强国差距进一步拉大。
日军的“脆皮坦克”在战场上被T-26重装甲坦克几乎是碾压一样“吊打”,利用坦克冲锋的步兵伤亡惨重。
第三个原因是日君的战术在几十年时间里,居然没有得到系统性更新。
此时距离日俄战争结束已经30多年,日军战术因循守旧,仍坚持老式作战传统,依赖步兵“猪突”冲锋,忽视多兵种协同作战的重要性。
但此时距离一战结束也已经20多年。
面对苏联步坦协同、陆空协同、炮兵“洗地”式攻击再冲锋的现代战术,日军根本没有机会根据战场形势及时调整,导致处处被动挨打。
到后期日军就变成了依赖步兵行动单独冒进,炮兵缺乏有效情报支援。
过度轰炸不仅未对苏军造成有效伤害,反而造成己方步兵大量伤亡,几乎每场必输。
最后一个原因是日本运输主要依靠火车、水运和马车,一旦离开铁路和河流,补给就严重受限。
战役期间,关东军炮弹储备不足5万发,很快消耗殆尽,严重影响作战。
相比之下,苏军后勤保障扎实,通过修建铁路、集结大量卡车等方式,解决了远东物资供应问题,运输效率高,物资充足。
在战役期间,苏军运来20多万发炮弹,确保了作战需求,为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这次战役实际上是两支“不同时代的军队”出现在同一个战场上。
当时靠个人勇猛无畏已经不起作用了,装备对士兵的碾压是决定性的。
这一仗彻底打碎了日本“北上”的企图,一直到1945年苏联对日本宣战,日方也没再敢染指苏联领土。
参考资料
《731部队参加诺门罕细菌战作战命令公布细菌撒入中蒙边境河流》北京日报
《无法忘却的诺门罕之战》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