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0年冬天,鸭绿江边的寒风吹得人睁不开眼,华盛顿却突然炸开了锅。杜鲁门在记者会上一句“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像丢下一颗定时炸弹,把世界各大报馆炸得连夜加班。伦敦震怒,巴黎骂街,罗马人直接连夜游行。
美军在朝鲜吃了败仗,志愿军连战连捷,杜鲁门眼看着局势失控,干脆口风一松,把原子弹搬上了桌面。可惜算盘打得响,英国首相艾德礼气得直接飞来华盛顿,当场堵门,誓要把这口核火给压下去。蘑菇云还没升起,战场外早已杀声四起。
杜鲁门放话,全世界头皮发麻
1950年11月30日早晨,华盛顿寒风凛冽,白宫新闻厅却像锅开了盖。美国总统杜鲁门在面对记者追问朝鲜战局时,突然甩出一句:“我们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现场气氛霎时一滞,所有人手里的钢笔都僵在半空。
记者反复确认,杜鲁门居然加码:“一直在积极考虑。”这句话像一颗原子弹,瞬间引爆了全世界的神经。几小时后,白宫新闻办公室急忙发出“澄清声明”,解释总统并未做出决定。
然而,木已成舟。伦敦《泰晤士报》头版大字报批评美国欲孤注一掷,巴黎《世界报》质问美方是否准备拉欧洲下水,罗马、维也纳各大报社连夜开会,社论连发三天三夜。
局势之所以如此紧张,源于美国空军早已做好部署。早在1950年7月底,10架携带核弹头的B-29轰炸机秘密进驻关岛,距离朝鲜战场不到4小时航程。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打得所谓“联合国军”连连败退。麦克阿瑟恼羞成怒,提出用35到50枚原子弹摧毁中国东北主要城市。
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埃默森11月8日呈上备忘录,提议针对沈阳、鞍山、哈尔滨、抚顺、旅大动用核打击,并警告如果中国全面参战,美军常规兵力根本无法承受,必须考虑核选项。
而此刻,朝鲜半岛正被漫天的寒风和志愿军的攻势撕裂。志愿军在第一次、第二次战役中连续击溃美军,让杜鲁门政府彻底慌了手脚。
鸭绿江边,志愿军横扫美军步兵第1师,三八线附近,美军“感恩节攻势”被击得溃不成军。根据美军自己统计,11月下旬,“联合国军”伤亡人数高达3.4万余人,彻底打破了麦克阿瑟“圣诞节回家”的美梦。
此时的杜鲁门,面对国内外巨大压力,一边担心朝鲜战场失控,一边又惧怕一旦使用核武,苏联会趁机插手,战争扩大到整个欧亚大陆。但权力顶端的焦虑,最终还是在这场记者会上泄了底。这不是一次随口应对,而是美国内部早有预谋的核讹诈计划曝光。
而这一切,引发的,远不止舆论风暴。在大西洋彼岸,英国政府迅速警觉,意识到这个“小伙伴”要玩大了,且根本没跟自己打招呼。
艾德礼知道,必须有人出面踩刹车。
英国绅士,化身消防队长
1950年12月1日,伦敦格林厅宫灯光彻夜未熄。英国首相艾德礼紧急召集内阁,高级外交顾问罗伯特·斯托福德建议:立即出访华盛顿,与杜鲁门当面交涉。
当天深夜,艾德礼坐上皇家空军的专机,直飞华盛顿。12月2日清晨,飞机降落在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刚下舷梯,艾德礼一句废话没有,径直赶往白宫。
美国政府的核讹诈,绝不仅是吓唬中国。艾德礼心知肚明,一旦原子弹落下,世界格局将彻底改变。亚洲国家会群起而攻之,苏联绝不会袖手旁观,英联邦国家也将卷入无法脱身的泥潭。这场战争,一旦升格为核大战,英国根本无力自保。
在白宫小会议室,气氛凝重。艾德礼提出明确要求:美国动用核武器必须事先与英国磋商。英国代表团递交备忘录,警告一旦贸然扩大战事,将导致苏联出兵、欧洲战场重开,全球核战风险爆炸性上升。
文件列出了具体预测,包括:如果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北,苏联将以“同盟义务”为名对美宣战;英联邦国家将不得不选边站队,战争成本无法估量。
白宫一片鸦雀无声。杜鲁门在短短两日内接连召开三场安全委员会会议,参谋长联席会议被要求重新评估核打击计划。结果显示:即便使用核武器,短期内也难以阻止中国志愿军继续推进,反而极可能导致苏联全面参战。
伦敦方面又加了一把火。英国媒体连续刊发社论,《泰晤士报》用大字标题警告:“核战争将是全人类的灾难。”舆论压力下,美国国内不少议员也开始质疑杜鲁门政府的决策程序。尤其是在没有事先与主要盟国沟通的情况下,擅自抛出“核威胁”,被视作严重外交失误。
面对盟友的质问、国际社会的声讨、国内反对派的追击,杜鲁门只得暂时收回核打击的授权准备。但暗流依然涌动。五角大楼内部的麦克阿瑟,仍在悄悄酝酿自己的计划,梦想着在亚洲点燃一场彻底的战争烈火。
这场暗流,很快就浮出水面。
麦克阿瑟的小算盘,被掀翻了
1951年3月,朝鲜半岛依旧冰雪未融。麦克阿瑟却在东京司令部里,密集起草了一份报告,直接建议:将战争扩大到中国东北,实施全面空袭,投放核武器清除中国重工业基地。
根据五角大楼掌握的情报,这份方案提出要在沈阳、鞍山、抚顺、旅大等地使用至少35枚至50枚原子弹。麦克阿瑟宣称:“如果不能彻底摧毁中国的后勤与工业能力,朝鲜战局无望逆转。”
他还计划动用台湾的蒋介石部队,配合美国空降师,从南线向大陆发起攻击。麦克阿瑟笃信,只要敢下狠手,中苏两国会因无法及时反应而被迫妥协。
然而,他完全低估了中国的抗战决心,更低估了苏联的战略敏感度。此时,斯大林已暗示,若美国对中国本土动核攻击,苏联将以全面军事干预回应。莫斯科的加密电报清晰指出:“中国若遭受核打击,苏联有义务履行共同防御责任。”
华盛顿高层终于被惊醒。4月,杜鲁门亲自签署命令,解除麦克阿瑟联合国军总司令职务,理由是“越权与破坏政策统一指挥”。这不仅是军事决策的纠偏,更是政治上对一场潜在世界大战的死命刹车。
麦克阿瑟被召回美国,面对国会调查时依旧嘴硬。但在志愿军的强大攻势和国际舆论的全面围堵下,他的主张早已彻底失去了市场。
从此,美国的核威胁策略,在朝鲜战场上逐渐偃旗息鼓。而在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仍在冰雪中浴血奋战,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核威胁吓不倒中国人的钢铁意志。
朝鲜战场,依旧在血与火中延续。但核讹诈的暗影,被志愿军的坚韧和盟国的合力阻断在1951年那个冰冷的春天。
参考资料
朝鲜战争中美国对中国的核讹诈-《世纪风采》-2012-06-25
美国曾三次对华“核讹诈”-环球时报-202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