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06年戴鸿慈(中右)与端方(中左)考察美国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雪珥(澳大利亚籍华人学者)

当中国宪政考察团从旧金山踏上美国本土的那一天开始,罗斯福总统所派出的特使,就开始全程陪同。

  中国考察团对这位特使并不陌生:他是一位经济学家,并在康奈尔大学和纽约大学担任教授,同时,他也是“美国国际汇兑委员会”的成员,参与了大清国金融货币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

  他的名字叫做Jeremiah Whipple Jenks,有个看上去有些古怪的中文名:精琪。

  一位经济学家、大学教授,中国币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师,如今以总统特使的身份,为中国宪政考察团导航,正因为中美两国的精英都认识到了:宪政改革,并非务虚空谈,而涉及大量具体工作,其中,币制改革就是硬骨头。

  铸币机上的问题解决不好,宪政就无从谈起…

  银子蒸发

  困扰大清国、甚至到了致命程度的金融问题,有两个,一是银价的持续下跌,二是币制混乱。

  银价长期下跌,开始于1873年。由于美国遭受金融危机,宣布禁止银币的自由铸造,实际上废止了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货币的“金银复本位”制度,而采用金本位制(因美国特色的社会制度,这一变革到1900年才被国会正式确认)。大清国所没有想到的是,美国政府的这一举动,对遥远的中国造成了远比金融危机更为深远的影响。

  其实,西方人早就不爱银子了—他们更爱金子。银子之所以不受待见,是因为它的产量太大。在19世纪之前,大多数国家都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度,但是,随着白银产量大幅增加,金银比价陷入混乱,扰乱了金融市场。英国率先在1816年实行“金本位”制,其他欧洲国家相继跟进。

  银子被废,身价狂跌,而继续实行银本位的大清国,便成为接盘的下家,大量国际游资带着日益贬值的白银,开始涌入中国抢购各种商品、主要是原材料。1876年大清海关的报告指出:“欧洲银价的跌落及银两对英镑逐年贬值的结果,使商人觉得以进口货款购买中国土产运回,比购买银行汇票汇回本国更加有利。”正是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天津的外企数量,从1866年的15家迅速增长,到1890年就达到了47家。

  根据美国汉学家、大清海关洋干部马士的记录,1873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银价便走入了为期40年的下跌周期。以1873年的比价为基准,到1903年探底只剩36%。在这期间,继续实行银本位的大清帝国,总资产被蒸发了2/3。

  但是,大清政府对于这种基于国际金银汇率的巨大变化,却十分迟钝。1874年,沈葆桢为了对抗日本,从英商汇丰银行获得200万两“福建台防借款”,其条件就是“借银还金”。此后,以英镑、马克、法郎等为货币单位而“借银还金”的外债,逐步增多,银价持续贬值造成的“镑亏”(汇率损失)成为大清国的沉重负担,仅庚子赔款的“镑亏”每年就要支付1100万两白银。

  当然,看到汇率风险的人还是有的。1877年,左宗棠受命到西北平叛,胡雪岩为他谋划引进外资贷款500万两。汇丰银行开出的条件,依然是“借银还金”,年息一分(10%)。胡雪岩却以汇率风险不可测为理由,改从愿意“借银还银”的德国银行借款,但利息却是月息一分二厘五毫(12.5%),比汇丰高出了十多倍,经手各人获益颇丰。

  李鸿章1896年出访欧美诸国,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到处哭穷,请求各国同意大清国提高进口关税。大清帝国的进口关税,世界最低,仅为5%,而且还一律“照银计征”。1858年在英法刺刀下确定关税税率时,1金镑可兑换白银3两,但此时,1金镑可兑换白银3两,30年内白银几乎贬值了一半,这就意味着,大清帝国关税实际上只有 2.5%,再度刷新世界最低纪录。大清帝国的关税税率,本是当年在列强武力下签订的“城下之盟”的一部分,也即所谓的“协定关税”。税率的任何修改,必须征得签约国的同意。李鸿章提出,希望将关税提高到10%,实际上,这依然是世界最低关税,只能补上镑亏而已。但还是遭到各国的婉拒。

  1900年,美国国会正式批准从银本位改为金本位之后,世界上使用白银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一是中国,一是墨西哥。经墨西哥政府提议,中墨两国联合向美国发出了呼吁,请求美国为两国的币制改革提供帮助,美国因此成立了“美国国际汇兑委员会”,牵头协调国际社会,推进中墨两国废止银本位。 

铜元救亡

  此时,困扰大清国的,还有货币发行上的极大混乱。

  长期以来,中国的主要货币,一是银两、二是制钱(即所谓的“孔方兄”),分别用于大额与小额结算,但都存在计量不规范、铸造粗糙、使用繁琐的问题。

  在第一轮改革开放中,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在1887年引进西方的新式铸币机,轧制新式银元,并于1890年开始流通。他调任湖光总督后,又获准在湖广铸造和发行银元。甲午战争以后,各省纷纷争取银元铸造的政策,却普遍存在平色(重量和纯度)不一的问题,难以在辖区之外流通,即便在辖区之内,实际市场价值也低于“鹰洋”(墨西哥银元)等外国银元。

  各地为了多获得铸币的收益(硬币面值与铸造成本的差额),大量铸造面值二角的小银元—这种小银元的铸造收益高达10%,超过大银元的2%,这又造成了两种银元之间的比价混乱。因此,中央不得不开始考虑大规模铸造和发行铜币。

  1900年,李鸿章南下出任两广总督。两广正面临经济危机,李鸿章到任后,一方面通过严打,整顿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则报请中央,开始用机器铸造铜元,以缓解市面上的钱荒,拉低银价。大清国的第一批机铸铜元,就此上市。

  继广东之后,福建、江苏也跟进用机器铸造铜元,因其品质优、成本低,中央在1902年2月下令“沿江沿海各督抚筹款仿办,即就各该省搭铸通行”。  

铜元投放市场的开始阶段,大大满足了各省贸易的需要,并且,因为制钱的长期匮乏,造成铜元的市场价值超过面值,官定兑换价是1银元换100铜元,而不少地方都只能换到88~95枚左右,铜元升值幅度达到5%~15%。铜元的流行与坚挺,拉低了物价,“衣食各物,均皆价廉”,对主要使用小额货币的普通百姓大有裨益,因此,仅天津一地,“合津街市无不遵章周流铜元”。而使用大额货币白银的商家,也没吃亏,商贸的顺畅及物价的稳定,令他们获得了更大的“维稳红利”。

  袁世凯在义和团-八国联军动乱后,接任直隶总督,首先面对的是严重的金融危机,史称“贴水风潮”。袁世凯稳定局面的第一步,就是恢复直隶银元局,开铸铜元。1903年6月(农历五月),该局的1100万枚崭新的铜元,投向了直隶市场,成色整齐,形状划一,铸字清晰,在直隶的乱后维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