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的北京城,紫禁城里暗流涌动。慈禧太后正盘算着一件惊天大事,她要把光绪皇帝拉下龙椅,换上一个更听话的傀儡。
这个被选中的“备胎”,正是端郡王载漪的次子,15岁的爱新觉罗·溥儁。
为什么偏偏是溥儁?这里头藏着慈禧的“小算盘”。
溥儁的父亲载漪,是道光皇帝的亲孙子,算起来和慈禧的丈夫咸丰帝是堂兄弟,血缘上属于近支皇族。
更关键的是,载漪手握神机营和虎神营的兵权,是慈禧在戊戌政变后最得力的“打手”之一。
慈禧看中了载漪的忠诚,也看中了溥儁的“好拿捏”,这孩子从小不爱读书,整天提笼架鸟、听戏玩乐,活脱脱一个纨绔子弟。在慈禧眼里,这样的“草包”最适合当傀儡。
于是,1899年腊月,慈禧突然下旨,把溥儁过继给已故的同治皇帝当儿子,封为“大阿哥”,还特意让他在除夕夜代替光绪去太庙祭祖。
这信号再明显不过:大清要换皇帝了!宫里的小太监们私下嚼舌头:“听说要改年号叫‘保庆’,咱这紫禁城怕是要变天喽!”
溥儁的“登基计划”原本定在1900年正月初一,可消息刚传出去,就捅了马蜂窝。
各国的公使像炸了锅似的,集体跑到总理衙门抗议。英国公使撂下狠话:“要是敢废光绪,咱们的条约全作废!”原来,列强早就看载漪不顺眼,这位王爷成天嚷嚷“杀光洋鬼子”,还暗中支持义和团烧教堂。
他们怕溥儁上位后,载漪掌权,自己在华的利益全得泡汤。
国内也闹翻了天。两江总督刘坤一拍桌子大骂:“祖宗家法还要不要了?”连李鸿章都悄悄劝慈禧:“洋人惹不起啊!”最绝的是上海商人经元善,直接联合海外华侨发通电反对,吓得慈禧连夜派人抓他,结果人早逃到澳门去了。
内外夹击下,慈禧只能认怂。
溥儁的龙椅还没坐热乎,三天就被赶了下来。老百姓编了顺口溜:“大阿哥,三天皇,洋人一瞪眼,滚回郡王府!”
这场闹剧背后,是大清国摇摇欲坠的江山。
当时的中国,早被列强撕成了碎片:北边有俄国占着旅顺,南边英国控着长江,连山东的德国兵都敢在街上横着走。
朝廷穷得叮当响,海关税收全抵押给了外国人,慈禧修颐和园的钱,还是从海军经费里抠出来的。
更糟的是人心散了。戊戌变法失败后,读书人对朝廷彻底寒了心。康有为、梁启超在国外骂慈禧是“老妖婆”,孙中山在南方搞起了G命党。
就连八旗子弟也躺平了,溥儁的叔叔载濂,光养蝈蝈的罐子就花了三千两银子。
慈禧选溥儁,说到底是想用“自家人”稳住权力。可她没想到,列强早把中国当成了砧板上的肉,根本容不得她关起门来玩“换皇帝”的游戏。
被废后的溥儁,跟着老爹载漪开始了“流浪生涯”。
他们先是被流放新疆,走到半路却偷偷溜到蒙古,投奔溥儁的岳父,阿拉善旗的罗王。
这位昔日的“准皇帝”,在草原上过起了混吃等死的日子。白天架鹰打猎,晚上抽大烟,把带出来的金银细软败了个精光。
清朝灭亡后,溥儁的苦日子才真正开始。
他厚着脸皮跑到北京,想找堂弟溥仪讨口饭吃,可小朝廷自己都穷得典当宫里的字画。最惨的时候,他睡过马棚,吃过寺庙的剩饭,连老婆的嫁妆盒子都拿去换了鸦片。
1942年冬天,57岁的溥儁冻死在蒙古一座破庙里,尸体用草席一卷,埋在乱坟岗子……
回头看看溥儁的故事,简直像老天爷给大清开的玩笑。
慈禧机关算尽,结果被列强一棍子打醒;溥儁糊涂半生,反而因“没当上皇帝”捡了条命,他那些正经继位的叔伯兄弟,不是被革命赶下台,就是成了日本人的傀儡。
更讽刺的是,这场闹剧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载漪父子支持的义和团,引来八国联军一把火烧了圆明园;东南各省的官员们看透了朝廷的无能,转头搞起了“东南互保”,连税都不往北京交了。用李鸿章的话说:“这大清朝啊,早就是艘漏水的破船了!”
溥儁的名字,如今躺在故纸堆里少有人知。
可他这三天的“皇帝梦”,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晚清最荒唐的岁月,龙椅上坐着提线木偶,龙椅下跪着列强买办,紫禁城的夕阳,终究沉没在历史的浪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