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30岁,在深圳体制内工作。作为家族里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研究生、第一个公务员,这些年我独自摸索,走了不少弯路,希望我的经历能给后来者一些参考。
1995年,我出生在广东。家里早年开过模具厂,做过建材批发,家境不错。但在我高考那年,家里投资失败,赔得精光。2014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考上了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复读一年后,才考上省内一所双一流院校,读材料化学专业。当时觉得这个专业很高大上,入学后却发现和想象中完全不同。
混了4年后,我去顺德一家化工厂工作。可干了不到一年,实在受不了那里的工作环境,就跳槽到广州一家国企。刚开始项目挺好,8个月后却被调到一个“坑爹项目”,每次做完实验,鼻子下面都有两条黑印子。那时我意识到,是时候另谋出路了。
于是,我开始自学编程语言。下班后就跟着课程写代码,起初打算边工作边考研,但后来出了点小意外,在家人建议下,我开始脱产备考。两个月后,我参加第一次考研,总分连300分都不到。后来我参加省考,由于专业限制和非应届生身份,连面试机会都没有。
没办法,我只能准备考研二战,依旧选择当时最热门的计算机专业。接下来一年,我每天骑着电动车往返自习室,早七晚六,风雨无阻。因为我清楚自己没有退路了。幸运的是,努力没有白费,我最终考上了母校的计算机专硕。
可开学时我已经27岁,毕业后就错过了程序员的黄金年龄,所以我早早定下考公目标。研二拿到毕业要求后,我就全力投入考公。当时我既没参加秋招,也没实习,一心扑在考公上。每天早起晚睡,早上做一套行测,下午学专业课,晚上做申论。
我刷了50多套套卷,把十年内的申论卷子都打印出来做完并复盘。那段时间就像回到考研时一样拼命。后来,结果没有辜负我的努力,我以综合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深圳体制内岗位。
很多人觉得我考试能力强,但我觉得,比考试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并且能接受最坏的结果。当初决定考公时,我甚至去夜市考察过摆摊生意,想着考不上就晚上摆摊,白天接着备考。而且我知道自己不擅长面试,所以把重心都放在笔试上。选择岗位时,我没选竞争大的,而是选了限制条件多、加班较多的岗位。
这就是我的经历。作为家族里第一个大学生,我独自摸索,走了很多弯路。幸运的是,家人支持我继续读书、备考。我也通过不断摸索,及时醒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希望我的经历能给后来者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