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说现在的孩子如果毕业后打算考公务员或者某地的事业编,基本上就开启了全国巡考模式。有一个女孩子晒出自己的车票,说往返一次要700多,但是为了那个令人向往的编制,自己还是去报名参考了,并且面试的时候估计还得再往那边跑一趟,真的很折腾人,也很费钱。可一旦考上了,那可算是苦尽甘来,以前所有的沉没成本都可以不算数了。
但问题是,大学生似乎是既精明又容易有疏漏的一群人,一些比较冷门又好考的编制,从来没见他们动过心,那么他们到底是不知道这些编制的含金量呢,还是压根儿就没想到去考呢?
为何上海公务员“瞎报”都能上,大学生却不愿考?还是输在了身份上!
考任何带有编制的岗位,基本上都是一场大型筛选。就像网上一位北大女生说的,现在还在劝你毕业后不找工作直接考公的人,基本上没安好心。并不是说考上公务员对学生的发展不利,而是如今考公的人实在太多了,你怎么就有信心觉得考公会比找工作更容易呢?
不过,如果选对地点,考公似乎也能事半功倍。比如有人推荐,可以去参加江苏公务员或者上海公务员的考试,据说上海的相对来说是全国比较容易的。
但北京的公务员考试一般人可轻易碰不得,原因很简单,上岸后的岗位有些同学不满意,觉得都是北京的市直单位,其实没那么有吸引力,再加上很多岗位直接限制户口,学生们去考也没多大用处。
但说来也奇怪,上海这座大城市有那么多大学生想要在当地扎根落户,可一提到上海的公务员考试,好像从来没人说过它每一年都是冷门中的大冷门,这到底是为啥呢?
听网友的亲身经历讲,有一位同学当时考了两年江苏的公务员考试都没考上,于是在某一天一气之下报考了上海的一个事业编。他都不清楚题目考啥内容,就胡乱报了一通,瞎写了一通,结果笔试考了第二名,成绩实现逆风翻盘,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上班了。如今这位网友的IP地址显示也是在上海,看来他没撒谎。
可为啥普通学生还是不愿意报考呢?他们并不是傻,而是知道真相
据说上海公务员的性价比在全国是偏低的,上周就有一个通过街道办考试考上来的小青年辞职了,因为他觉得收入实在太少,工作又没意思。而且这些市直单位的相关考试基本上都限制户籍,如果有一天开放户籍了,再看看大学生们愿不愿意报考吧。
大家想一想,这本身就是很不合理的呀。就拿上海这座城市来说,哪怕它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可一年里真正的应届毕业生又能有多少呢?
就算这些人全都去参加考公,估计热度也不会像全国考生报名某个岗位那样竞争得那么激烈吧。这么说来,不是大家不知道哪儿的编制好,而是往往输在了父母这一代人的努力程度上。
难怪现在很多大学生无论如何都要留在上海打拼,只要他们这一代能在上海扎根,下一辈乃至子孙后代,哪怕学习成绩很差,但有上海户口作为“家底儿”,怎么着也不会混得太差。
就因为如此,上海公务员考试成了冷门,据说每年报考的人数都很少,所以学生很容易就能上岸,细化到每一个岗位,可能就两三个人报考,但凡稍微努力一点,都能实现端上铁饭碗的梦想。所以还是要多多努力呀,如果确实因为先天身份条件受限,那就为下一代铺铺路吧。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