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蹲在卫生院门口抽烟,望着紧闭的放射科铁门直叹气。



二十年前这里可是十里八乡的救命站,胃切除手术都能在家门口做。如今别说动刀子,连个CT检查都得跑县城,曾经的热闹劲儿全没了。解放初期那阵子,毛主席号召把医疗重点放农村。

城市好医生一批批往公社跑,卫生院手术室的灯常常亮到半夜。

那时候的卫生院,真是农民心里的定心丸,头疼脑热、大病小灾都能治。

可改革开放后,风向慢慢变了。城里医院条件好、收入高,乡镇卫生院的骨干医生一个个往城里钻。

留下的人呢,不少是招工接班的,学历低、底子薄,看病水平跟不上。有人说,现在交通方便了,老百姓大病直接往大医院跑。这话没错,可乡镇卫生院自己也有难处。

政府定价低,做同样的CT,卫生院收100多,大医院能收300多,收入差一大截。



更难的是,一人得兼好几份活儿。白天干出纳,晚上就得去放射科值夜班,累得够呛还赚不到钱。年轻医生一看这情况,谁还愿意留下来?

财政拨款也不给力,很多卫生院都是差额拨款。有的地方财政困难,连差额部分都拖欠,工资发不下来,人心就散了。

你说,高年资的医生能不想办法调走吗?可偏偏有些卫生院却不一样,比如有个县二院就挺红火。人家院长带头干,职工也齐心,搞起了血液透析中心,病人愿意来。

这说明啥?卫生院能不能行,人和劲儿太重要了。但更多的卫生院还在困境里打转。

定位变了,以前能做手术,现在只能搞公卫、管村医,业务越缩越小。进修学习成了走过场,有人借着机会出去赚外快,水平咋提高?

老百姓心里明镜似的,小病去卫生室,大病奔县城。



卫生院夹在中间,病人越来越少,收入跟着降,恶性循环就来了。

你说,这样的卫生院咋能不冷清?都说基层医疗是健康防线,可防线现在有点松。

人才留不住,设备跟不上,定位还模糊,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是投入不够,还是机制没理顺?值得好好想想。

就像老辈人说的,“有病早治别拖”,卫生院的问题也不能拖。

那些曾经守护农民健康的地方,不该就这么没落下去。

得让卫生院重新热闹起来,老百姓看病才更有盼头。卫生院的灯火亮不亮,照的是农村健康的未来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