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批劳动者,他们在异国他乡奋发拼搏,用辛勤与汗水助力世界各国建设与发展;他们凭着专注与敬业,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国人的智慧与担当。"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环球资讯广播特别策划《劳动荣光 筑梦海外》,聚焦奋斗在海外的中国劳动者,致敬每一份闪光的坚守。

  第31批援刚果(布)中国医疗队:践行初心梦想 增进中非友谊

  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西郊,坐落着中国援建的中刚友好医院,它已成为刚果(布)最受欢迎的医院之一。目前,第31批援刚果(布)中国医疗队布拉柴维尔分队在这里开展工作。


  眼科医生丁肇凤

  眼科医生丁肇凤介绍说,眼科是中刚友好医院门诊和手术量最大的科室,开展安全高效的眼科手术是一项既复杂又需要多个环节严密配合的工作。

  丁肇凤: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有可能面对突发情况。医院区域的供电不稳定,连续出现数次术中停电的情况,频繁的停电导致了手术显微镜灯泡烧坏,手术超声乳化机无法正常运行。我们立即用手电筒的照明代替显微镜照明,手动完成手术。


  丁肇凤和队友在手电照明下坚持完成手术

  在丁肇凤看来,困难就是用来克服的。在开展眼科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有很多难忘的瞬间深深地打动着她。

  丁肇凤:有一名从500公里以外的黑角赶过来的老年患者,她攒了很久的钱,因为贫穷,她只能在布拉柴维尔住一晚,当天的手术已经排满,当地医生助理告诉我她的困难,我想我如果拒绝为她今天做手术,她可能就要露宿街头一晚,又或者没了回去的路费。我当即表示可以加班手术。这时医生助理诚恳地说了声"谢谢 ",真挚的眼神让我现在都无法忘怀。那一刻,我们的心那么近。


  丁肇凤(右二)与17岁患者及患者母亲术后合影

  丁肇凤:今年春节后的第一个手术日,我为一名17岁失明5年的小女孩实施了白内障摘除术。因为当地的医院无法支持全麻,我播放非洲音乐以舒缓她的心情,同时在表面麻醉的情况下完成手术。术后第一天,小女孩摘下纱布的那一刻,脸上绽放的笑容令人动容。小女孩的母亲和她也相拥而涕。那个画面,那么美。


  乔津为当地患者做检查

  乔津是第31批援刚果(布)中国医疗队布拉柴维尔分队的一名放射科医生。放射科是疾病诊断的关键前沿,乔津每天的工作,从为患者进行影像检查开始。

  乔津:面对简陋的检查室和并不先进的仪器,我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经验,认真调试每一个参数,确保获取最清晰、准确的影像资料。对于语言不通的问题,我通过简单的语句、易懂的手势、温暖的微笑,再加上医疗队翻译的协助,耐心引导患者配合检查,在有限的条件下,为临床诊断争取最可靠的依据。


  中国医疗队举办义诊活动,乔津在为当地民众讲解。

  在与当地民众的相处中,乔津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健康的渴望和对中国医疗队的感激之情。

  乔津:许多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改善,他们对医疗队的医生们充满了敬意和感激。这些来自患者的认可和感谢,成为我坚守援外医疗岗位的强大动力。

  除了日常检查,为当地医生讲解影像技术知识也是乔津的重要工作。在交流中,他发现当地医生对影像技术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但由于缺乏系统培训和实践经验,很多先进的技术理念和方法难以运用。


  乔津为中刚友好医院放射科医生讲解影像技术知识

  乔津:我利用空余时间,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一些典型案例与当地情况相结合,为当地医生讲解一些拍摄技巧。每一次讲解,我都认真对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当地医生也认真学习,对影像拍摄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拍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乔津与中刚友好医院放射科医生合影

  时光荏苒,在刚果(布)的援非医疗工作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乔津和队友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医生的担当和使命,为增进中非友谊、促进国际医疗合作作出不懈努力。

  乔津:在这个温暖的集体中,我找到了力量,坚定了自己继续前行的决心。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在援非医疗岗位上,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当地民众的健康贡献更多的力量。我相信,在中非友好合作的大背景下,援非医疗事业会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医疗工作者会投身其中,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添砖加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丨周涛

  编辑丨安然

  主持丨葛鹏

  制作丨杨晓蕾

  监制丨刘轶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