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有一所特殊的乡村小学——谢依特小学。这里离中吉边境线仅47公里,近300名学生多为柯尔克孜族护边员的子女,他们的父母世代守护着祖国的“西大门”。如今,23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在这里支教,用青春和智慧为孩子们点亮知识的明灯。

4月30日,该团队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奋力书写了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谢依特小学供图

5月1日,志愿者高淑贤动身返回学校,她刚代表团队参加了自治区团委、青联主办的五四青年会客厅活动,在活动中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谈到自己家访时的触动:“每次看到护边员家庭的艰辛,就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这种责任感促使她和同伴们把学校办成了“托儿所”——节假日、周末主动开放教室,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场所。

“哈拉峻乡是牧业乡,家长放牧时孩子没人管,我们就想着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高淑贤说。渐渐地,放学后的教室里总是坐满认真学习的孩子,志愿者们则随时为他们答疑解惑。

“我很想带孩子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来自山西的志愿者高潮说。这个朴实的愿望,推动着她和同伴们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教学,短短一年,她带的班级平均分从60多分提升到83分,曾经数学不及格的拜克扎达·吐尔逊江,现在逢人就说“要当数学家”。


志愿者高潮和学生一起过生日。本人供图

谢依特小学党支部书记金文斌坦言:“刚开始我确实担心,把300个孩子交给刚毕业的大学生能行吗?”但志愿者们用成绩说话:班级优秀率从零提升到50%,及格率达96%,有的班级甚至冲进全市前五名。2023年,学校更取得了建校以来的中考最好成绩,首次有学生考取疆内初中班。

改变是双向的,志愿者与学生在互动中共同成长。当高淑贤收到学生用作业纸做的贺卡,上面写道:“老师,您像星星一样照亮了我们。”当高潮听到孩子们说“题目我们全会了”,当家长们远远招呼“老师来家里吃饭”,这些温暖的瞬间让16名首批志愿者选择续签服务期。正如高潮所说:“教育是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连接每个家庭。”

孩子们用最纯真的方式表达着对老师的爱。教师节时,他们会送上手工制作的纸花和贺卡。“虽然有的贺卡上‘教’字少一横,‘节’也不会写,但我觉得特别可爱。”高潮笑着说,那是他们在表达着最真实的感情。

如今,谢依特小学的口碑在护边员家庭中传开,附近乡村的家长都争相把孩子送来。“谢依特小学的老师真的非常好!”一位护边员家长由衷感叹。在志愿者们的示范带动下,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已有15所学校采用包校支教模式,360多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正在边疆教育一线接力奋斗。

夜幕降临,帕米尔高原的星空格外明亮,志愿者宿舍的灯光依然亮着。这些年轻的支教老师就像高原上的星光,虽然每颗星星的光亮有限,但汇聚在一起,就能照亮边疆孩子们前行的路。正如志愿者们常说:“我们可能改变不了所有,但只要能帮助一个孩子改变命运,就值得。”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原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