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复旦大学响应团中央、教育部号召,遴选成立首批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奔赴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基层开展服务。一批批的青年学子从黄浦江畔来到六盘山区,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播撒知识和希望的种子,持续26年,用心、用爱写下“山海情深”的故事。
林帆、杨卓雅、闫文轩,是复旦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服务队队员。去年9月,他们离开上海,来到位于西海固的西吉县王民中学支教,分别教授七年级和八年级的语文、地理、数学。
复旦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服务队队长 杨卓雅:我们其实也是在开学前半个多月的时候,才知道我们要带的科目。学校缺哪些科目老师,我们就去上哪些课。
学校安排教授的课程与他们三人所学的专业并不对口。如何在自己支教的这一年时间里,让孩子们既学到知识,又增长见识?他们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教学方案。
复旦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服务队队员 林帆:刚开始可能上课上得太快了,有些同学没跟上,所以他们的不少作业不会做。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案,能够更加贴合孩子们的基础状况。
复旦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服务队队员 闫文轩:班里一些孩子,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在学习方法上是有欠缺的,更多地教给他们学习技巧,而不单单是学习的知识。
复旦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服务队队长 杨卓雅:有些基础知识点,我会反复提问、反复讲,也去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现在,我再去提问七年级的知识,大家还都能说上来,站在讲台上是很欣慰的。
在教学上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同时,定期家访、帮扶贫困学生,支教老师们用心地忙碌着,还要定期组织课外拓展活动。西吉县有“文学之乡”的美称,人口不足50万,但长期从事文学创作的有1600多人,农民作家超过300人。支教老师们会定期邀请当地的农民作家,给学生开讲座,互动交流。
复旦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服务队队长 杨卓雅:很多孩子都没有出过西吉县城,但是西吉的文学作品,在我们本地的文学当中,有很多能够去激发他们对外界的好奇,能够让他们有走向远方的精神动力。
支教老师们的真心和真诚,渐渐融入孩子们的心中。开展的活动中,大家都会热情积极地提问、发言,不少学生的成绩也渐渐有了起色。
宁夏西吉县王民中学七年级一班学生 王浩:有时候他会鼓励我,让我不要压力太大。语文之前勉强及格,现在提升了十多分。
自2014年起,复旦研支团每年都会组织学校品学兼优的孩子,去上海游学。
宁夏西吉县王民中学八年级二班学生 杨志兰:我们去游学了7天,几乎把上海有名的地方都去遍了,感觉眼界开阔了很多,回来后突然就好想努力学习,再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尽管每一届支教团的时间只有一年,但这项已经持续26年的接力,让一批又一批的复旦支教老师,带着“团结、服务、牺牲”的共同信念来到王民中学,给这所学校带来巨大的变化,也激励着更多的学子毕业后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宁夏西吉县王民中学教师 苏连虎:我们的计算机教室是第3届支教老师帮助建的,当时连通了宽带,现在已经用了20多年了。现在九年级同学穿的校服,是第23届支教老师捐助的。护眼灯,是现在第26届支教老师更换的。这是我们王民中学的教师办公室,也是我们这一届支教老师帮忙建成的。
宁夏西吉县王民乡政府工作人员 马琴琴:安徽财经大学毕业之后,我就返回到王民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改变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事情,但是它是非常有力量和温暖的。
一张如今放在王民中学档案室里的旧课桌,曾被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借用作展品,上面密密麻麻地签满了复旦研支团历届成员的名字,见证着复旦大学和王民中学的“山海情深”。再过两个多月,林帆、杨卓雅、闫文轩,也将在这张课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复旦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服务队队员 林帆:支教接力棒一届一届传下来,给每一届的孩子心里播下了一粒种子,能够让他们希望去更远的城市,去远方看一看。
复旦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服务队队员 闫文轩: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我是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回到农村建设农村,为这片黄土地奉献一些我自己的汗水,我觉得是非常值得的。
复旦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服务队队长 杨卓雅:能够在这里去接受到这种深刻的国情、社情、民情教育,去了解我们在西部的基层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对我来说,无论以后走向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在西部这一年对于基层的认识和感受,也一定会成为非常重要的精神宝藏。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