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内容欢迎关注「非常叙事」,ID:NarrativeLab,全网同号)


By Grace&Mj

泉州的古厝巷弄,景德镇的匠人身影,绍兴的黄酒橹船,延边的冷面米肠,甘南的藏寨秘境,芒市的傣族风情……

“五一”假期,当热门景点依旧“人从众”,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选择探索小众的宝藏小城。在松弛慢节奏、韵味独特‌的街巷中,或进行一场漫无目的的citywalk,或随机钻进老字号小馆品尝当地美食。

小红书平台上,“小城”相关的热搜词有4000多个,其中“小城市旅游推荐”相关笔记多达2630万+篇,“小城市生活”也积累了超过581万+篇笔记。

这并非简单的“人少景美很出片”的出逃,而是回应内心召唤的“小城洄游”

在生物学中,洄游是部分鱼类为了觅食、繁殖或越冬,相对于其原有栖息环境所进行的周期性大规模迁徙。

而人类的“小城洄游”,则是现代都市人奔赴那些节奏更慢、人情味更浓、性价比更高的小城,寻找松弛与价值回流的潮流。

这不是简单的“反向旅游”,不是为了观光打卡,也不是传统意义的返乡落脚。它是一种主动、定向、选择性的生活迁徙。

如同鲑鱼穿越数千公里激流,从北太平洋洄游江河上游水域完成繁衍,都市人在物理空间和精神上也有洄游需求。

洄游从来不是逃离,而是生命节律的深层召唤。当我们从大城市的高压生态洄游小城,补充能量、调适情绪、重置节奏,为自己重新调整方向——是一场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的周期性校准。

1

小城故事,那些令人向往的生活

小城洄游,有两重内涵:

一方面,是“文旅洄游”——在城市生活压力值拉满时,都市人不再扎堆“网红景点”,而是选择到那些兼具在地文化、性价比且没那么卷的宝藏小城,体验“松一松”的在地日常。

另一方面,是“人口洄游”——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主动从大城市迁移至低线小城,寻求更高性价比的生活质量与发展机会。他们不再追逐“北上广深”的单一成功叙事,而是以小城为人生舞台,探索新的职业路径与生活节奏。



洄游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小城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另一种向往——在快节奏的社会洪流中寻找慢生活,在过度数字化的时代中追寻真实人情,在内卷化的职场之外,开辟属于自我的栖居地。

小城,不是“小”,而是“另一种选择”。千城千面,不同的小城,对应着不同的生活向往:

  • 生活松弛型:威海的千里山海、漳州的滨海慢调、湖州的生态绿境,主打慢生活的闲适感,为都市旅人提供情绪安慰;
  • 烟火美食型:天水的麻辣烫、潮汕的牛肉火锅、柳州的螺蛳粉,满足人们对接地气与烟火气的双重渴望;
  • 文化艺术型:大理的民宿与艺术聚落、青岛的德国建筑与胶片感街巷、京都的和风手工艺与艺伎文化,让文化体验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这背后,是生活理想与“地理坐标”的精准对位:人们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价值排序中,向不同的小城投射属于自己的向往。

泉州,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通过“簪花围”等非遗符号完成了传统文化的年轻化嫁接,叠加影视IP效应,正在重塑属于新一代的城市记忆。

桂林,避开“甲天下”主景区,越来越多旅人深入象山区老街、漓江边的民宿、以及菜市场的簸箕饭中,体验“烟火桂林”的日常流动。

景德镇,从千年瓷都转型为国际陶艺社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创客前来寻梦。陶瓷工作室与独立咖啡店鳞次栉比,青年艺术家与创业者共聚一堂,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碰撞出新的火花。



国外小城也正以独特方式回应全民倦怠:

日本尾道,这座深受导演和诗人青睐的海港小城,依山而建的昭和风老宅与千年古刹,猫咪悠闲地穿行于小巷之间,构筑出“电影般的日常”。对疲于奔命的都市人来说,这里不是度假目的地,而是一种未曾活出的生活可能性。

泰国清迈,作为“泰北玫瑰”,集慢生活、手工艺与瑜伽于一体,成为全球数字游民的灵性栖居地。清迈的魅力,不在于它能给你什么,而在于它什么都不急着让你成为什么。

无论走向哪一座小城,人们要追寻的,其实都不是坐标本身,而是一个让自己重新定义生活方式、重新成为“自己”的生活起点。

2

小城魅力多重奏

不同的小城,承载着不同人群对生活方式的多元想象与投射,吸引力除了“好玩”、“便宜”等表层因素,还有一套更为深层的价值系统。

情绪复原:从城市高压中“松一口气”

社交平台上,小城的关联的高频关键词是去班味、松弛感‌、人情味…… 在大城市的高压轨道里,我们长期处于情绪过载与关系疲劳的状态。小城提供的,不只是节奏变慢,更是一种结构性松弛:不再被日程表支配生活、不被KPI左右情绪、不被高房价绑架选择。

文化锚点:在地文化带来的连接感

每个小城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在大城市中,文化往往被商业化过度包装与消费,而在小城,它往往以一种更为生活化的方式流动。潮州的工夫茶、景德镇的陶瓷、苏州的昆曲、黔东南的蜡染......这些并非只是游客打卡照的背景,而是让人产生深刻连接感的文化肌理。

生活重构:不只是节奏放慢,而是生活方式的重塑

小城提供的远不只是节奏放慢,它重新定义了日常体验与优先次序。在这里,生活空间变得更有边界感,让人们从“生存模式”回归“生活模式”,将注意力从外部成就转向内在满足,重新找回对时间、空间与关系的主导权。

小城,不只是一种地理概念,而是一种价值选择;它承接的是都市溢出的焦虑情绪,也激活了新的文化叙事与生活想象。从文旅洄游到人口洄游,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主动反思与重塑。

3

现实趋势,还是文化召唤?

从“逃离北上广”、“逃回北上广”到“反向旅游”,再到“搬去小城市”话题下的千万篇笔记,小城洄游已不再是个别人的情绪冲动、盲目的逃离,而是现实压力下的主动选择、当代社会的结构性趋势:

房价如山,职场如战场。大城市愈发像一部高压机器,物理空间不断扩张膨胀,人的自由度却持续萎缩。后疫情时代,安全感与意义感持续塌陷,人们对“低密度”、“可控”、“真实连接”的渴求全面回潮。

新兴的就业形态如远程办公、数字游牧、自雇职业,正在削弱“人必须留在城市中心”的路径依赖,为地理流动性开辟了新可能。

然而,我们向往小城,并非仅因大城市让人疲惫,更因我们早已为“小城”添加了深厚的文化和数字滤镜:

在汪曾祺笔下,小城是一碗清粥、一场花事,是时间慢下来后人情味重新发酵的地方。

在沈从文的《边城》、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中,小城承载着未竟的亲密、诗意与原真。

李子柒式的田园叙事,是慢工细活、四季有节,是对小城和乡村生活在“内容层”的理想化建构。她不仅亲身完成了“小城洄游”的动作,还用影像语言,把“精神洄游”变成了一种可供上亿人情绪投射的数字乌托邦。

而社交平台上,小城的“松弛感”生活被反复强化,制造出“你可以不必这样过一生”的替代叙事。

我们涌向小城,奔赴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地理坐标,而是文化深处生活理想的原型。我们不是逃离大城市,而是回应文艺作品、社交平台和集体经验早已描绘过的“另一种生活”。小城因而成为被文化召唤、被时代激活、被个体选择的心理中转站。

小城洄游背后,既有社会张力,也有深层的文化内隐,它不只是空间迁徙,更是对“如何更好地生活”的集体再思考。

4

小城叙事:是地理,也是心理

我们谈小城,不只是谈一个地方,更是在讨论一种关于生活方式与自我重新定位的心理栖居模型。

它既是我们回避高压系统的情绪出口,也是我们重新塑造自我叙事的起点。

当下的小城,不再只是地图上的某个坐标,而是一种集体想象的归宿、一种社会结构的对冲机制。我们向它洄游,既为疗愈当下的疲惫与焦虑,更为重新以生活叙事的作者身份,回答那个我们在城市中始终没能回答的问题——“我可以选择怎样的人生?”

而这种集体性的心理投射,也正推动着越来越多小城主动思考:我们能否不仅被“发现”、被“打卡”、被“消费”,而是被真正“叙述”?能否不仅是旅程中的一站,而成为现代人心理投射与意义寻觅的坐标?

因此,小城叙事,不止是地方政府的一份PPT方案,不止是文旅宣传片里的一句口号。它是真正要解决的那个问题:

如何通过系统性、情感化、有文化密度的叙事,重新激活一座城市的存在感、归属感、想象力与活力?

“小城故事(下)”篇中,「非常叙事」将探讨:

小城如何构建自己的城市叙事系统?

如何以城市的文化基因、生活方式为锚点,打造有层次的“品牌自画像”?

如何用叙事聚注意力、聚人才、聚资源——让流量变成“留量”?

这不仅是关于讲好小城故事的问题,更是关于以叙事塑城、以意义聚力的时代命题。

敬请期待《小城故事经济学:从出圈到“活”起来》。

——

小城故事,可能也属于你记忆里的某条小巷、某碗汤面、某个松弛时刻。期待听到关于你的小城洄游故事。祝你假期愉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