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争虽然短暂,历时一个月,但却非常激烈,我国边防部队以压倒性的优势击溃了印度军队。这场战役创下多个战争奇迹: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实施大纵深穿插,单日推进72公里,用骡马运输辅助机械化部队实现战争补给。
当印度全国陷入巨大恐慌时,我国于1962年11月21日突然宣布停火,在停火次日,我国又宣布将归还缴获印度的军事装备。在这场战争中,我国缴获了大量印度武器,包括飞机2架、坦克10辆、汽车437台、火炮380门、轻重机枪630挺、步枪5772支、炮弹7.9万发、子弹412万发,军用电话机74部、望远镜98具等等。
在列城郊外的移交现场,当印度士兵们看到武器装备时,都是惊愕不已。这种交还武器的做法,展现了胜利者的从容自信。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这是"东方式的战争礼仪"。"印度不仅输了战争,更输了人心。"不过我国也没有全部归还缴获的印度武器,其实还留了一样,那就是米-4多用途直升机。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后勤运输需求。1962年中印战争,我国虽然打败印度军队,取得了战争胜利,但后勤运输非常不便。这场战争属于高海拔战争,战场主要位于海拔4500米的高原地区。比如面对侵入藏南的印度军队时,我国需要翻越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这对后勤的要求非常高。当时我国补给困难,很多物资采用传统骡马运输。
但这种运输方式的运量非常低,一匹骡马的日均运量不足200公斤,而印度的米-4多用途直升机单架次即可运输1.5吨物资。除了运输战略物资,米-4直升机还可实现24小时内向100公里半径内投送连级作战单元,这对边境防御具有巨大战略意义。同时配备侦察设备的直升机可实时监控数万平方公里战区,极大提升指挥效能。因此1962年中印战争结束后,我国急需完善这种类型直升机的生产线。
第二,建成生产线。米-4直升机是苏联米尔设计局于1952年研制的第一代运输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7.8吨,可搭载14名士兵或1.6吨物资,其性能在50年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苏联研制成功这款直升机时,中苏关系非常密切,苏联对我国进行了大量援助。当时我国从苏联引进了这款直升机,但到了1958年,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停止了对我国的技术支持,导致我国仿制苏联米-4的直-5直升机项目遭遇技术瓶颈,而原机研究可加速国产化进程。因此我国当时非常需要米-4直升机的原机。
中苏交恶后,苏联为了牵制我国,对印度进行了大量援助。此后印度引进了苏联的米-4直升机,到1962年,已经有12架米-4直升机装备印度军队,印度将其部署在了克什米尔和中印边境地区执行运输、侦察任务。这种直升机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展现的很强的飞行性能。
因此当时我国急需建成直-5直升机生产线,正好需求米-4直升机的原机。当时前线部队曾专门组织技术团队对缴获的米-4进行拆解研究,相关数据直接推动了直-5的改进工作。哈尔滨飞机制造厂总工程师徐舜寿在1963年直-5定型报告中特别提到:"对印度米-4直升机的研究使试飞周期缩短了18个月"。这种技术层面的价值,使得保留印度米-4直升机有了超越一般战利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