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20日,中印战争爆发后,我国从东西两线对侵入我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了自卫反击作战。东线战场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比较远,西线战场,我国边防部队在高山缺氧、气候严寒的高海拔地区,对入侵印军实施强攻,全歼守敌,到了11月,我国西线边防部队前锋已经抵达印度恒河大平原,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只有三百多公里。恒河大平原地形平坦,一马平川,非常适合机械化部队作战,当时印度军队已经丧失斗志,一溃千里,如果我国进攻新德里,三百多公里的距离,很快可以兵临城下。
当时印度首都新德里陷入了恐慌,新德里城内甚至出现了中国军队距离新德里只剩下50公里的传言,很多新德里人开始南逃。印度总理尼赫鲁也下令总理府搬迁到孟买,基本做好了丢失这座城市的准备。当时美国驻印大使在发给华盛顿的信件中写道: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一个民族士气的瓦解。那么1962年中印战争结束后,印度为何不迁都呢?
第一,恒河大平原的重要性。恒河大平原位于印度北部,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恒河水系为这片大平原提供了充沛的灌溉水源,支撑了印度约40%的粮食生产。恒河大平原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使印度成为全球第二大稻米和小麦生产国,堪称“印度的粮仓”。恒河大平原土壤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被誉为“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土地之一”。
基于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恒河大平原历来是印度人口的聚居区,印度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这片平原地区。1950年,印度的工业政策决议,确立了恒河平原"工业基地计划",使德里成为恒河平原的中心城市,到1960年,恒河平原集中了印度全国73%的制造业产能。
1962年时,德里国家首都辖区贡献了全国18%的GDP和35%的财政收入。在铁路系统,印度全国59%的干线铁路汇集于德里枢纽,如果重新构建交通网络,至少需要二十年时间。在电力供应方面,德里在1960年已建成北印度电网调度中心,保障着九个邦的电力输送。由于恒河大平原的重要性,以及新德里已经成为恒河大平原的实际中心,印度不愿迁移首都。
第二,新德里历史意义重大。德里是一座印度古城,12世纪末,阿富汗古尔王朝将领库特卜丁·艾巴克击败印度教王国,建立德里苏丹国。德里作为苏丹国首都,成为南亚重要的政治中心。此后300余年间,德里历经多个王朝更迭,包括图格鲁克王朝和洛迪王朝。
1526年,巴布尔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败德里苏丹,建立莫卧儿帝国。虽然莫卧儿帝国的核心逐渐东移至阿格拉和法塔赫布尔西格里,但德里仍被视为战略要地。1639年,沙贾汗皇帝下令在亚穆纳河西岸建造新城“沙贾汗纳巴德”,即今天的老德里。
英国殖民印度之后,加尔各答成为殖民中心,但到了1911年,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宣布将英属印度首府从加尔各答迁至德里。由于德里已经荒废,英国下令在老德里附近建设新城,命名为新德里。1947年印度独立后,投入15亿卢比,对新德里进行改造,去除殖民印记,建设新的印度文化印记。比如新德里国会大厦穹顶上的阿育王狮柱徽章取代了之前的英王冠,象征着印度民族主权的回归。可以说新德里作为权力象征已深度嵌入印度国家认同。
基于这一原因,印度也不愿意迁都。而且印度可以灵活迁都,比如印度是一个总理制国家,总理尼赫鲁是印度领导人,印度总统没有实际权力。1962年中印战争时,尼赫鲁下令总理府搬迁到孟买,却下令总统府不得搬迁。这种灵活的方式,也使印度不必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