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一起血腥事件,如同火星溅入火药桶,瞬间点燃了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一名当地导游与数十名游客惨遭武装分子杀害,一个名为“抵抗阵线”的组织宣称对此负责。
然而,印度政府却将矛头直指巴基斯坦,指控其“幕后操纵”,随后便祭出一连串制裁措施:暂停《印度河水条约》、关闭边境口岸、驱逐外交官等。巴基斯坦方面则强硬回击,关闭领空、切断贸易,并发出“断水即战争”的警告。
这场冲突看似是印巴两国围绕恐怖主义的常规博弈,实则背后隐藏着更为危险的逻辑——印度妄图凭借“水霸权”压制对手,却对自身的致命弱点视而不见。
从地理位置上看,克什米尔的争议领土横亘在印巴之间。印度掌控着印度河上游的冰川与支流,而这条河流贯穿巴基斯坦全境,滋养着全国80%的耕地,支撑着该国21%的GDP。一旦印度关闭水闸,巴基斯坦将面临180万公顷农田绝收、30%电力系统瘫痪的灭顶之灾。莫迪政府显然深知这一点,暂停《印度河水条约》这一制裁手段,无疑是对巴方农业、能源、民生的一次“无差别打击”。
但讽刺的是,印度在挥舞“水武器”时,似乎忘记了自己头顶上还悬着一把“水剑”——布拉马普特拉河(中国称雅鲁藏布江)。
2020年,中国宣布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开建全球最大水电站,装机容量是三峡的三倍。尽管中方强调对下游影响“不足2%”,但印媒却持续渲染“中国水威胁论”,甚至污蔑中国在藏南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掐住印度脖子”。印度对上游的焦虑与对下游的霸道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双标”背后,暴露出的是印度的心虚。
印度敢于对巴基斯坦实施“断水恐吓”,根源在于《印度河水条约》赋予其绝对优势。该条约虽要求印度将西部三条河流的使用权让渡给巴基斯坦,却未限制印度在上游修坝蓄水的能力,使巴方始终处于被动。然而,雅鲁藏布江的情况截然不同。这条河的国际法地位模糊,中印之间也没有水资源分配协议。
一组数据揭示了水资源的战略分量:巴基斯坦42%的劳动力依赖印度河流域的农业,而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西孟加拉邦超6000万人靠雅鲁藏布江水系生存。倘若极端情况发生,印度对巴施加的“水制裁”伤害值,可能远不及中国潜在的反制能力。
克什米尔冲突,成为了印度霸权逻辑的试金石。印度试图通过水资源威慑,强化对争议领土的控制。但这种霸权逻辑正在遭遇反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印度把河流变成地缘政治的砝码,或许也该想想,那个被自己称为“布拉马普特拉”的河流上游,究竟攥在谁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