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医学博士郑智元被病人上来问:我是“正规军”,还是协和出品的地主家的“保安团”。她赶紧澄清:“有患者问我,我是不是‘4+4’,我说,我是‘正规军’。”
郑医生哭笑不得,她建议以后医生在上班时间衣服上都要写上“非4+4”几个字,来自证是正规军,以避免病人问起太尴尬。
这种荒诞感背后,是社会对医学教育的认知偏差在作祟。顶尖院校的“精英培养模式”本是多元医学教育的一环,如今却被异化为衡量医生水平的唯一标尺。
那些啃着冷馒头熬夜背书、从普通医学院一步步打磨临床能力的医生,不该因“出身标签”被打上问号。
医学的价值从来不在学历光环,而在诊室里的专注、手术台的精准、对患者的共情。当患者执着于“是不是协和出品”,何尝不是对医学本质的误读?
含辛茹苦十余载好不容易才上岗执业的医生心里憋气,当上医生了看病还要查看自己的学医经历,这是谁造成的?
北京协和医院爆出的“4+4事件”,让好多人接受不了,就连不少正规医生也这么认为了。
“4+4”初衷是好的,要培养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但培养时间过短,还有定点招生的嫌疑,这就太不科学了。
说到底还是社会上的歪风邪气让人才培养程序变了味,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当患者看医生时,也学会了怯生生地问一句:“您是不是”“4+4”的呢?也不知道会尴尬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