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1 日晚 8 时,九三学社优秀社员,我国著名医学翻译家、教授、主任医师王贤才先生,在南昌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 91 岁。这位为社会发展做出诸多贡献的杰出人物,带着他的智慧与担当,永远地沉睡了,但他留下的功绩,却深深烙印在我们的生活中。


王贤才先生 1934 年 11 月出生于上海,原籍九江县永安乡。他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独立完成《希氏内科学》翻译的译者,荣获卫生部 “医学翻译特别奖”,更是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连续担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八、九届委员。他的一生,可谓是硕果累累,成就非凡。

然而,最让大众熟知的,当属他提出的 “双休日” 提案。1995 年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王贤才等 4 位委员提出《关于尽快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的提案》,国务院迅速采纳,同年 5 月 1 日起,全国正式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这一改变,如同一颗石子投入生活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回想起王贤才先生回忆写提案的过程,不禁让人感慨万分。在那个单休的年代,“超级星期天” 成为许多人的真实写照。平时忙于工作,各种生活琐事只能积压到周日处理,这一天往往比上班还要辛苦。而 “双休日” 的出现,不仅让职工多了一天休息时间,能从容安排家务,还让人们有了休闲放松的时光。大家可以看看电影、逛逛商场、走进公园,尽情享受生活。同时,“双休日” 带来的 “外溢” 效应显著,它悄然拉动了消费,为旅游业、餐饮、娱乐等众多行业注入了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甚至在此基础上试行 2.5 天休息制,进一步服务民生,推动经济增长。


王贤才先生提出 “双休日” 想法,有着更深远的考量。他深知这一举措不仅能增加就业岗位,缓解部分工人下岗问题,还能节约水电等资源,帮助双职工走出 “超级星期天” 的困境。更重要的是,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逐渐转变,认识到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王贤才先生特别澄清,他虽是首先提出 “双休日” 提案的人,但该理念并非他首创。早在 1986 年 5 月,国家科委就已成立 “缩短工时课题组”,深入研究每周工作 5 日的可行性。这也让我们看到,“双休日” 制度的落地,是众多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结果。

王贤才先生的离去,让我们在缅怀之余,更深刻地思考他留下的精神遗产。那双推动"双休日"落地的智慧之手,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作息表,更在无形中重塑了整个社会的文明基因。

在南昌赣江畔的晨光里,我们仿佛还能看见老先生伏案翻译《希氏内科学》的身影。三十八册译著,六百万字医典,这份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持,与他推动社会进步的远见一脉相承。正如他常说:"改变要从看得见的地方开始。"当年在政协会议上,他特意带着记录职工作息时间的笔记本,用详实的数据证明:单休制下,工效曲线在周六明显下滑,而增加休息日反而能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如今,"周末经济"已形成万亿级消费市场。在成都的茶馆里,年轻人正用无人机拍摄vlog;杭州西溪湿地的研学营中,孩子们在观察萤火虫;西安城墙下的文创市集,非遗传承人展示着皮影戏......这些生动的画面,恰是王贤才先生当年预见的"休闲红利"。他早就洞察到:当人们拥有更多可支配时间,文明的火花就会自然迸发。

如今,“双休日” 已陪伴我们走过整整三十年,它悄然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无尽的便利与欢乐。王贤才先生的逝世,正值 “五一” 假期,我们在尽情享受假日的同时,也深深缅怀这位伟大的提案人。他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精神,也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王贤才先生,一路走好!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大家对王贤才先生的贡献有什么深刻的感悟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更多资讯请关注:艺飞说!

#时事热点我来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