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菲律宾5月12日中期选举临近,政治暴力阴影未散,而更受关注的是,这场选举或将成为"亲华派"与亲美势力的决战。这场选举不仅关乎菲律宾未来三年的政治格局,更将直接影响其在中美博弈中的战略站位。
菲律宾的选举历来伴随着血腥与暴力。根据选举委员会最新统计,今年1月12日至4月11日期间,全国已记录在案的政治暴力事件达46起。虽然官方宣称遇难候选人"不到20人",相比2019年中期选举约100人死亡的惨烈数据有所下降,但分析人士指出,这种暴力传统仍将持续困扰菲律宾政坛。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资料图
阿尔布埃拉市长候选人克尔温·埃斯皮诺萨遭枪击案就是典型案例。尽管7名涉案警察已被列为嫌疑人,但受地方势力干预和证据链缺失等因素影响,案件侦破进展缓慢。更令人担忧的是,2018-2022年的统计显示,针对地方政府成员的暴力案件中,高达79%的凶手至今身份不明。这种"有罪难罚"的困局,暴露出菲律宾司法体系的深层缺陷。
在这样的暴力阴影下,菲律宾政坛正经历着剧烈震荡。最新民调显示,总统马科斯的支持率出现断崖式下跌。根据"亚洲脉动"民调机构数据,马科斯的支持率从2月的42%暴跌至3月的25%,降幅达1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其不支持率飙升21个百分点,达到53%。这种支持率的剧烈波动在菲律宾现代政治史上实属罕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的支持率逆势上扬,从52%攀升至59%。值得注意的是,她是目前菲律宾政府高层中唯一支持率保持上升态势的官员。这种反差凸显出民众对马科斯政府的不满正在加剧,而杜特尔特家族的政治影响力却在持续扩大。
面对选举压力,马科斯政府开始打"中国牌"。国家安全委员会近期突然抛出所谓"中国干涉选举"的指控,参议院少数党领袖更是高调要求召见中国驻菲大使。这一系列操作被观察家视为典型的政治操弄,目的是转移国内矛盾焦点。
值得玩味的是,这个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去年重组后,已经清除了包括杜特尔特父女在内的所有亲华势力。如今委员会内清一色都是对华鹰派,这为马科斯政府炒作反华议题提供了组织基础。此前在南海局势紧张时,该委员会就曾公开威胁要"管控亲华派",如今故技重施并不令人意外。
杜特尔特资料图
面对马科斯政府的攻势,杜特尔特家族展现出惊人的政治韧性。虽然杜特尔特被强制移交国际刑事法院,但这反而激发了民众的同情。莎拉·杜特尔特在涉华问题上保持低调务实的态度,拒绝配合炒作南海争端,这种稳健作风为其赢得了更多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莎拉的支持率上升恰逢其面临弹劾调查的敏感时期。这种"逆风上扬"的现象,反映出民众对马科斯政府的不满已经超过了对杜特尔特家族所谓"丑闻"的关注。政治分析家指出,这可能是菲律宾选民开始用脚投票的信号。
5月12日的选举绝非普通的议会改选,而是一场关乎菲律宾未来走向的政治决战。杜特尔特任内开创的独立外交路线,打破了菲律宾长期亲美的传统。如今,这场选举将成为民众对这种外交政策的公投。
如果杜特尔特阵营获胜,菲律宾很可能重回平衡外交的轨道,马科斯政府将面临严峻的政治清算。反之,若亲美派掌控议会,不仅莎拉的副总统职位岌岌可危,杜特尔特家族多年经营的政治基业也可能毁于一旦。
中国外交部已多次重申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但马科斯政府仍执意炒作"中国威胁论"。这种操作背后,是试图将国内矛盾转化为民族主义情绪的政治算计。分析人士指出,亲美派刻意制造反华氛围,目的是抹黑杜特尔特家族的"亲华"标签。
马科斯资料图
美国方面则保持战略耐心,静观其变。毕竟,无论选举结果如何,菲律宾作为美国"印太战略"重要支点的地缘价值都不会改变。但对菲律宾民众而言,这次选举将决定他们是要继续做大国博弈的棋子,还是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5月12日的投票,将成为菲律宾政治的分水岭。对马科斯而言,这是一场关乎政治生存的保卫战;对杜特尔特家族来说,则是蛰伏三年后的绝地反击。而对中国和美国来说,这场选举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各自在东南亚的战略布局。
当投票站关闭、计票开始的那一刻,我们或将见证一个全新的菲律宾政治时代的开启。无论结果如何,这个东南亚国家都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其选择不仅关乎自身命运,也将重塑地区战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