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尹馨
5月的午后阳光刺眼,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T2航站楼(北段)项目的建设工地上已是一片轰鸣。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三局)T2航站楼(北段)项目土建部经理程浩拿着手机,与技术人员围站在刚刚完成浇筑的C指廊混凝土结构旁,指尖在屏幕上快速划动。他手机中的智慧工地系统,由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牵头研发,正为工程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T2航站楼是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的核心工程,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分北段、南段两个施工标段,于2024年9月开工建设。T2航站楼(北段)项目由中建三局牵头进行主体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施工,目前,第一批次工程主体阶段的地下二层已经完成。
项目启动初期,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施工场地、连续降雨的不良天气以及无临水临电的施工环境,程浩带领项目团队迎难而上,“每周定期组织班子会,每天实施领导带班制度及夜间巡查制度,发现安全问题立即整改,将危险遏制在萌芽阶段。”
程浩在T2航站楼工地前巡查。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每每谈起工程进度,程浩如数家珍,说不到两句就要打开手机展示“黑科技”。智能化的管理系统,综合利用现代智能传感器、无线通信与物联网等技术,通过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高支模进行系统地监测。
“北段地下层高是9.5米或8.5米,有了监测仪器,能够实现实时监测、超限预警、危险报警。”程浩边说边将目光投向旁边的“钢筋丛林”,“一部手机实现工程管理,随时心中有数。”
在钢结构拼装区,两台5G无人塔吊正将钢梁稳稳吊起,驾驶室内竟空无一人。这是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5G塔机智能集控系统,全新的数字全景塔机集控驾驶舱让驾驶员不用爬塔,在地面就能进行远程吊装作业。塔吊的动作经过BIM建模辅助深化设计,激光扫描仪则会在吊装完成后自动比对实物与模型的偏差,确保每个“空中积木”严丝合缝。
“这一技术也是云南首例。”程浩介绍,目前两台塔吊正在“加班加点”,随着航站楼主体工程的推进,今年内将增加到4台。
面对航站楼钢结构复杂带来的一系列难点,程浩牵头成立了技术创新小组,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防碰撞系统、数字化桩机、花瓣柱拼装焊接技术……数字建造引领工程质量,不仅缩短了工期,还大幅提升了施工安全性。
如今,走进这片“智慧工地”,科技感扑面而来。程浩带领团队建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样板引路制度,开展工序样板验收,编制创优策划,奋力打造标杆项目。实测实量合格率超99%,钢结构探伤检测一次性合格,清水混凝土样本达到预期,仅仅不到一年,获得各类荣誉15项。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航站楼建设,难度是参建的项目里面最大的。”穿梭在密布的钢筋森林间,程浩为能够参与T2航站楼这样的重点工程而荣幸。目前,工期在加紧,T2航站楼北段每天有五百多名工人奋斗在一线,这座寄托着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空中门户”轮廓初显。
“到了8月,我们的人员会增加到1800人。”对程浩来说,待新航站楼展翼之时,他和团队又将奔赴新的建设“战场”,继续用钢筋混凝土书写新时代建设者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