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殿后山的麦冲村,一座别具韵味的乡村图书馆——左藏书院,藏在山野间。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悄然点亮了这片山野的文化之光,吸引着无数热爱阅读的人们纷至沓来。
左藏书院主理人 练兴保:“欢迎回左藏!回左藏,因为有回家的感觉。回左藏至少有三个意思:第一,每个人都来自农村,但是没有农村可以回去,所以回左藏就是回到村子里面的家;第二,因为左藏所在的地方是一个300年的古建筑 ,是昆明典型的‘一颗印’式的古代民居。‘一颗印’的传承,在云南有1200年的历史了,所以我们世世代代的昆明人,他们很多人的一生或者小时候,都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度过,所以回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亲切;第三,因为回到农村里面身心安宁,让自己的心找到一个归处。”
2014年年底,一家乡村茶馆在麦冲村开门营业,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这里逐渐成为各类书友的聚集地,而各种“读书会”也在这间茶馆里风靡起来。此后,这种以“上山读书”为主题的活动,逐渐发展成左藏书院的雏形。
左藏书院主理人 练兴保:“我父亲他只有高小学历,但是当问他在什么地方读书、学了些什么的时候,他说学的太多了,天文地理他都学过。他是在我们村子里面的马家书院上学,现在书院早就荡然无存了。当我们去和当地长者交流时,发现过去中国的农村,几乎每个村子里面都有书院、私塾。时间再回到2016年,我在村子里面已经待了三年,去过很多村子。可以说去到过至少上千个自然村,但没有哪个村子里留下了图书馆或者书院的记忆,所以我想这是一个空白,这是我们历史发展缺失了的东西。”
2016年国庆节,一篇关于北京胡同里图书馆的报道,深深触动了练兴保。被胡同图书馆宁静纯粹的阅读氛围所吸引,他当即决定创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图书馆——左藏书院。
左藏书院主理人 练兴保:“虽然被点燃了,我就努力的去思考这个事儿怎么促成,可是当我拍拍自己的身上,摸摸自己的口袋,发现没有这个(经济)能力。怎么办?陷入了思考。我就像一个祥林嫂一样,见人就说。终于有个朋友启发了我,他说我们可以向大家发起倡议,我们共同去努力。他就举个例子,他说我捐1万块钱,我再动员朋友捐1万块钱。每个人捐1万, 好像不太困难,但是最终汇集在一起的时候,就有可能实现这个梦想。”
最终,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左藏书院以招募“终身馆主”的创新方式筹建成立。
左藏书院主理人 练兴保:“甚至还没有场地,也没有一本书,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标准的捐款文本,我就收到5万块元的现金捐款。我就把这个房子拿下来,然后供应商沈先生听到办图书馆的时候,他也立马行动。在没有收到任何货款书款的情况下,6,500册、价值22万的图书,就全部搬到山上来。”
左藏书院以招募“终身馆主”的方式,吸引了36名捐赠者,他们和家人获得了终身免费阅读权,每月由一位“终身馆主”担任轮值馆长,协助管理和服务。这种共管模式让书院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读者。
读者:“我会经常过来去看一看这方面的工具,补充一下我缺失的那一块。”
读者:“相比城市的那种快速的发展,这里很安静,能够让我们静下心来。”
读者:“因为我觉得这里的环境非常的舒适,然后读书能让人安静下来。”
目前,左藏书院藏书量已达35,000册,日常陈列图书6,500册。这座隐于山间的书院,正以独特的魅力书写着乡村文化建设的新篇章,成为快节奏生活中的心灵栖息地。
来源:8099999街头巷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