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父亲经常外出工作,几乎没有时间陪她,所以她大多留在祖父身边。当她六岁的时候,她已经能够提供很多帮助,经常代表祖父给父亲写信。虽然她很年轻,但当她写信时,她有一定的风格,每一笔都写得仔细整洁,清楚地传达了祖父想对父亲说的话。

然而,正是因为如此,她失去了本应拥有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早熟”一词准确地概括了林徽因童年生活的特点。后来,祖父不幸因病去世,父亲经常在北京忙于政治事务,没有时间照顾家人。

全家搬到天津生活,林徽因几乎成为了家庭的支柱。在十二、十三岁的时候,她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为母亲的日常生活服务,照顾母亲的身心健康;还需要照顾弟弟妹妹的学习和玩耍,确保他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即使全家搬家,收拾行李的繁琐任务也落在了这个小女孩的肩上。

1916年,林长民与家人在北京定居。林徽因也考入了著名的培华女子中学。她身边还有三个表姐。这四姐妹都很苗条漂亮。他们像四朵美丽的花一样走在街上。每个星期天,当他们一起上街时,他们经常吸引一些轻浮的男人跟着他们。



为了安全起见,这家人不得不打电话给他们的高个子堂兄,让他们充当保镖护送四姐妹出去。培华女子中学是一所教会办的贵族学校,有着严谨、适宜的教学氛围。林徽因已经很聪明了,在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奠定了扎实的英语基础。

此外,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在早期唤醒了她的文化意识,使她对知识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0年春,林长民受命考察欧洲的西方宪政制度。他心里有个特别的计划,就是带女儿林徽因一起去。

于是,父女俩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旅程,在伦敦待了一年半。这段旅程对林徽因来说意义重大,就像林长民牵着女儿的手,带领她走向人生的新阶段。从那时起,林徽因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正式告别了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开始了一个更加成熟和广阔的世界。

抵达伦敦后,林长民专门为女儿聘请了两位老师,一位教她英语,另一位教她钢琴。两位老师都非常敬业,尤其是英语老师费丽普和她的女儿。不久,他们和林徽因成了好朋友,林徽因既信任又爱戴林徽因。





当然,在学习的同时,她还看看欧洲的美丽风景。这是林徽因1920年前后在英国伦敦街头喂鸽子的照片。林徽因时髦的帽子、合身的风衣、黑色连裤袜和精致的皮鞋在今天并没有过时,对吧。

林徽因在16岁的时候就在街上玩,那时她还很年轻。照片中,林徽因穿着时髦,有点社会名流的风格。8月下旬,林徽因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爱丁堡的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她的英语水平变得越来越熟练和纯正,说话像一个英国本土人。

无论什么时候,林徽因都在努力学习和提高。1920年,林徽因经常在伦敦公寓的壁炉旁读书,结交朋友。照片中,林徽因坐在壁炉旁的沙发上,宁静而美丽。

在伦敦,林徽因找到了毕生致力于建筑科学的目标。原来,她父亲的房东是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经常和她聊天,从她身上感受到建筑的独特魅力。她逐渐意识到,房子不仅仅是为了挡风避雨,还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义。





然而,当时中国还没有像西方那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现代建筑科学体系。林徽因暗暗发誓要为中国建筑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伦敦这座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一种特殊的命运悄然开始。当时,林长民44岁,正值壮年,在欧洲忙于社交和工作,而林徽因在16岁时散发出独特而优雅的气质。

同年10月,24岁的徐志摩也来到英国,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当时,他年轻貌美,身上散发着学者的气质,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热情。六个月后,在国际联盟协会组织的一次演讲中,徐志摩和林长民会面。



徐志摩担任演讲主席,林长民担任演讲嘉宾。在演讲中,两人被对方的才华和见解所吸引。演讲结束后,他们进行了一场精彩的交谈,很快就成为了形影不离的朋友,什么都聊。林徽因和徐志摩第一次见面是在徐志摩初次见到英国作家狄金森的时候。

那天,狄金森的家人都是朋友,林徽因也和父亲一起去了。一个是才华横溢、英俊潇洒的年轻人,另一个是长相像仙女、思维敏捷的年轻女孩。当他们第一次见面时,他们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他们后悔见面太晚了。当时,林徽因只有16岁,圆胖的脸和一些婴儿脂肪。然而,这个婴儿肥不仅没有降低她的外表,反而让她看起来更加活泼可爱。难怪才貌双全的徐志摩也被她深深吸引,心甘情愿地爱上了她。



在伦敦期间,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探索文学、艺术和生活,在一起度过许多美好的时刻。然而,好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不久之后,林徽因跟随父亲回到了中国。1921年10月,林长民完成了在欧洲的考察和工作,带着女儿林徽因回到北京。

时光飞逝,第二年10月,徐志摩也完成了剑桥大学的学业,踏上了回国的旅程。回到中国前夕,徐志摩的心里充满了对剑桥的怀念和不情愿,在那里,每一片草叶、每一块砖、每一片瓦片都承载着他青春的回忆和萦绕在他心头的故事。

徐志摩首先在家乡上海短暂停留,到年底,他迫不及待地想赶上他心爱的北京。当时,北京已经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地方。原来,林家已经决定了女儿林徽因的终身命运,并将她许配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



徐志摩这次来正是为了这件事,他热切期待着和林徽因一起回到伦敦继续他们的学习和梦想。也许林徽因以前对徐志摩做出过这样的承诺。后来,徐志摩突然遭遇不幸,去世了。林徽因去世的消息让他伤心欲绝,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梁思成深切体会到妻子的痛苦,于是亲自前往济南处理徐志摩去世的善后事宜。他还带来了林徽因手工制作的希腊式铁叶花环,以表达对徐志摩的哀悼。

在北平举行的追悼会也是由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和于尚远共同组织的。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向这位前朋友和知己告别。1925年,林长民不幸英年早逝,使林徽因悲痛欲绝。



得知此事,梁启超立即给儿子梁思成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指示儿子向林徽因转达这一信息:“从现在开始,我会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待她,我希望她能以力量克服面前的困难。我希望她能够鼓起勇气,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完成学业。”

1931年春天,林徽因不幸患上肺结核,搬到北平西郊的象山疗养。正是在这段恢复期,她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

这位才华横溢的女性在文学领域表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和能力,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剧本。她能够轻松处理各种主题,每一件作品都被认为是杰作。



她经常在各种场合表达自己对文学的独特见解,用犀利的语言和深刻的见解,经常让北平的作家们感到惊讶,并赢得他们的深深钦佩和喜爱。在那个时代,许多女性诗人的作品往往局限于个人的情感世界,充满了感伤,表达了个人的失望和悲伤。

虽然林徽因的诗歌也揭示了个人情感,但她能够将这些情感提升为关于生命和宇宙的形而上学叹息,其中蕴含着一些微妙的哲学意蕴。

林徽因的诗大多短小精悍,但也有一首为秋天写的诗相对较长。也许是因为她当时患有的肺结核在医疗条件下无法治愈,她知道她的生命可能已经进入倒计时,就好像她提前进入了生命的秋天,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虽然她珍惜生命,但她从不鲁莽地生活。相反,她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用诗歌记录她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世界的热爱。当我们回顾历史,看到林徽因的迷人照片,我们会发现真正的美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穿越时空,触动人们的心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