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千拉面:从巅峰到低谷的兴衰启示
关店190家,赤字蒸发148亿,股价大跌96% 。曾经在中国火爆一时的味千拉面,这个被称为“日本沙县”的品牌,似乎让中国人有些吃不动了。一碗面高达48元,还被曝出用“假骨汤”戏弄消费者,曾经红极一时的网红拉面鼻祖,如今跌落神坛,风光不再。
曾经的辉煌
提到火锅,人们首先想到海底捞;说起快餐,麦当劳、肯德基深入人心;而谈到拉面,虽难有印象深刻的品牌,但要是说贵的拉面,大家都会想到味千拉面这个日式快餐初代网红。
20世纪末,味千拉面引入中国市场。那时,一碗面卖30多块钱,相当于普通人一天的饭钱,可人们依旧愿意等上半小时,甚至有人甘愿排队1小时以上,就为吃上一碗味千拉面。毕竟它来自日本,显得比较洋气。
在味千拉面的巅峰时期,门店数量多达800家。其受众大多是有小孩的家长和老人,因为它打着“高汤熬制”的旗号,宣传营养又健康,一度成为中产消费者热捧的对象。店内招牌产品大骨浓汤猪软骨拉面,更是累计卖出6800万碗,堪称史上最热销的拉面。
味千拉面的崛起之路
上个世纪80年代起,大量日本动画涌入中国,拉面作为动漫中日式餐饮的代表,在许多年轻人心中种下好奇的种子。后续动漫作品中,拉面也频繁出现,如《火影忍者》中鸣人爱吃的拉面,不断撩拨着观众对日式拉面的向往。90年代末,味千拉面横空出世,精准填补了中国市场对日式拉面的强烈需求缺口,迅速成为日式拉面的代表品牌之一。
味千拉面由日本的崇光孝志创办,最初只是日本九州熊本县一家3.3平方米、座位不足10个、影响力有限的街边面馆。1995年,在香港经商的潘蔚赴日出差,偶然走进这家面馆,敏锐察觉到其口味独特、生产效率高,极具商业潜力,便萌生在中国推广的想法。经崇光同意,潘蔚拿到味千拉面商标代理权回到中国。
很快,第一家味千拉面在香港开业,生意红火。随后,潘蔚将目光转向大陆,第一站选在离香港近的深圳。到深圳后,潘蔚没有直接开店,而是雇了两辆大篷车推车售卖。尽管拉面15元一碗,食客依旧络绎不绝,短短8天营业额就超20万。考察成功后,潘蔚信心大增,在深圳开设分店,销售业绩同样出色,很快实现盈利。此后,味千拉面如同许多连锁餐饮品牌一样,开始快速扩张,市场规模越做越大。
味千拉面成功的核心在于其主打的“50年大骨熬汤汤底”,这也是其大力宣传的卖点。2003年,为开拓袋装拉面市场并向门店输送面条半成品原料,味千拉面积极布局。2006年,其袋装面销售网点突破8000家,遍布全国各大城市,还出口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2007年,味千拉面在香港成功上市,上市后更是加速市场扩张。
截至2011年,门店数量达到662家,相较于2005年的56家,可谓走向品牌巅峰。凭借味千拉面的成功,潘蔚在2007 - 2010年连续四年蝉联胡润餐饮富豪榜首富,被誉为“拉面女王”,她还定下5年让味千拉面门店突破1000家的目标。
盛极而衰的转折
然而,高处不胜寒。还没等5年计划成功,味千拉面的业绩就开始急速下滑。给它致命一击的,竟是一直引以为傲的汤底。
2011年7月,有顾客发现,中国的味千拉面多为加盟店,所谓的猪骨熬汤根本不存在,用的是像方便面料包一样的统一配置调料包,每碗汤成本不过几毛钱。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面对质疑,味千拉面起初想用一份中国农业大学鉴定报告自证清白,称汤料样品富含胶原蛋白与钙元素。但这份报告很快被校方公开否认,严正声明从未对味千产品进行过认证,甚至网络爆料称该报告是花6000元购买的伪证。
紧接着,广州药监局出具权威检测结果,坐实汤底由汤料包勾兑的事实。在多方铁证面前,味千拉面不得不承认虚假宣传,向工商局缴纳20万元罚款。荒诞的是,即便丑闻缠身,味千拉面依然执着于大骨熬汤的虚假宣传,这一事件被称为“骨汤门”。
受“骨汤门”影响,味千拉面失去立店之本,形象崩塌,被消费者视为骗子,门店销售业绩一落千丈,总市值缩水76.3亿元,股价跌幅超过40% 。“骨汤门”仅是噩梦开端,之后味千拉面又被爆出烂菜叶事件,店员试图抢夺证据,还用送饮料敷衍,这让网友再次失望,认为其价格高却问题多。
除了负面形象,味千拉面的价格也遭人吐槽。一碗普通拉面至少30元,机场店接近60元,价格不断上涨,虽有免费续面规定,但基础分量少,肉也变小,出现“加价不加量”的奇怪现象。相比之下,茶饮界的霸王茶姬,20多元一杯价格也不低,却凭借过硬口感收获大批忠实粉丝,这鲜明印证了消费降级时代“物超所值才能赢得市场”的核心逻辑。味千拉面既无品质支撑,又屡现信任危机,自然难逃被消费者抛弃的命运。
自“骨汤门”起,味千拉面的扩张神话破灭,此后13年股价一蹶不振,也未能实现千店计划。其门店数量日益减少,公司为提高运营效率,不断收缩店铺广告、促销、工厂管理等成本。
困境背后的多重因素
味千拉面鲜店梦受阻,除了“骨汤门”事件,投资百度外卖失败也是一大原因。当时中国外卖行业刚刚崛起,众多公司纷纷下注押宝。味千拉面不好好做主营业务,却涉足资本运作,先后共出资7000万美元投资百度外卖,占股不到10%。
惨烈的“百团大战”后,仅剩下腾讯支持的美团和阿里支持的饿了么,其他外卖平台成为牺牲品,味千拉面投资的百度外卖也以失败告终,公司股东因此亏损4.87亿。即便后来创始人潘蔚表示不再投资外卖平台,也于事无补,公司已元气大伤。
2017年,味千拉面主营业务受创,投资业务基本全废。然而这还不是最惨的,2018年,公司高管刘家豪以不正当方式挪用公司公款。从2013年起,他用可擦式原子笔擅自涂改180张公司支票,竟用这种低级手段挪走超2650万港元,实在离谱。
市场舆论围剿、投资重创、高管丑闻,这一系列问题将味千拉面打入谷底。面对困境,味千拉面选择回归产品,但却走歪了路。作为以日式拉面闻名的餐厅,它没有升级拉面或服务,而是盲目推出炒饭、煎饺、炸鸡等新品,试图用这些占领宣传高地。与此同时,味千拉面还出现上菜慢、服务差等问题,口碑不但没提升,反而下降,真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外部竞争压力
味千拉面的困境,不仅源于自身问题,外部竞争也十分激烈。近几年电商兴起,外卖、速食餐厅层出不穷。比如创立于2016年的拉面说,三年完成6轮融资,销售额从1500万提升至9亿元,第一次登上李佳琦直播间,几十万份拉面就被一抢而空。
拉面说主打高端健康的方便食品,像经典豚骨拉面,配有汤包、叉烧软骨、麻笋、木耳丝和半干生鲜面,5分钟在家就能煮出美味的日本拉面。不仅是拉面说,山姆超市或其他品牌的筒骨拉面同样如此。速食面市场品类繁多,价格低廉、便捷美味,给味千拉面带来巨大冲击,甚至有网友说5元钱的汤达人也有味千拉面的味道。
即便没有电商和速食面,味千拉面的生存也不容乐观。近几年,中国本土面食快速崛起,兰州拉面首当其冲。2021年7月,金沙江创投创始人朱啸虎在节目中称,中国线下有40万家面馆,其中20万家是兰州拉面,最知名的有陈香桂、马继勇、张拉拉三巨头。陈香桂自2020年7月成立后,一年半内完成四轮融资,开店速度从起初一个月一家提升至每月十余家。
马继勇、张拉拉等拉面品牌也完成一轮又一轮融资。相较味千拉面,新中式拉面更注重产品种类和服务细节。比如马永记的菜单丰富,有兰州牛肉拉面、烧烤、西北特色菜以及多种小吃、甜品,给食客更多选择。在服务细节上,小菜用专门小碟盛放,放置在中式风格的木头盘中,十分精巧。不仅是拉面,在面食赛道上,五爷拌面、重庆小面和腐捞面等一众品牌也实现了市场快速扩张。面对这么多选择,消费者自然不会只钟情于毫无新意和诚意的味千拉面。
过去10余年,味千拉面的发展跌宕起伏,虽登上过顶峰,但如今跌落谷底。5年千店计划未能实现,门店数量不断减少。在餐饮这个快速变化的赛道,品牌们正经历大洗牌,没有永远的巨头,只有符合时代的企业。味千拉面要想重振,必须在主营业务上多下功夫,多创新、多研发,而不是一心多用。否则,主营业务做不好,其他业务也难成功,最终只会败在“贪”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