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吃晚饭的时候,邻居家“余音绕梁”,充斥着一位妈妈吼孩子声音:
“还不赶紧去写作业?你以为今天很闲吗?”
“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吃饭快一点!”
“又在玩手机,你还敢犟嘴……”
整整一个晚上,妈妈地吼声就不消停过,不停地对孩子催促、数落。
我理解这位妈妈,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
可也更心疼孩子,在妈妈密集的叨叨声中,孩子收到的信息是:被妈妈否定、被妈妈不信任。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会陷入一个怪圈:
父母越急躁,孩子越淡定;父母说得越多,孩子越不听。
最后的结果是,父母被气到不行,孩子却我行我素。
网友@噗噗说:
我婆婆就是这样,觉得自己洞察一切,殊不知让我失去了主动做事的动力,感觉做所有事,都是被赶着催着做。
比如,我喂孩子,她就是要说一句烫。
现在天气早晚会冷一点,明明我拿衣服给孩子穿了,她还说:冷呀,要多穿衣服……
很多事情,明明是我主动做的事,她一直说,一直说,让我觉得我是在被督促着做事情。
反正,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要不断地去说。孩子在客厅玩得好好的,她就非得说上几句。
要她带孩子,她又不带,就是要不停地说。
弄得我现在非常地反感,也很苦恼,我都不知道怎么跟我婆婆沟通了。
你看,就连成年人也不喜欢被别人一直说、一直说,孩子也不例外。
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一天到晚说他,说他,说他。
经常纠正孩子,会让孩子陷入内耗
反复的说孩子,纠正、提醒孩子,也让父母自己更暴躁,觉得我都反复提醒了,你还没做好,心态先于孩子崩溃。
反复提醒会造成2个危害。
第一,会打断孩子的专注力,会让他犹豫不决,失去探究事物的长性。
第二,会造成孩子对新事物的畏惧,反而害怕,最终自信心缺失。
前一个口头禅就是“我不会”,后一个口头禅就是“我不敢”。
我现在的方法是,先给一个大枣,然后再给一个质疑,然后再给一个高帽,最后再给一个高度的认可。
就是:夸→贬→夸→夸,这样的感觉。
先夸,给孩子戴高帽,具体到事情上、行为上,哪怕他以前没这么做,你也说他那么做了,反正他也不记得。
谁都爱听好听的,说孩子那么做了,他得到具体的好处,说着说着孩子就相信自己了。
比如我家闺女练跳绳,动作都教过了,只要跳就好了。
孩子跳的时候不要纠正,不要说动作不对,夸张地鼓励。跳一个就夸:你差点就跳2个了。
连跳2个就狠命夸,孩子一听夸奖可积极了。
如果你说孩子跳得不好,不对,孩子就很受挫,直接就不跳了。
其实孩子一直练,练得多了,跳得也很不错。
一个人想改变,只能是他自己想改变,过度的纠正,只能是适得其反。
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换一种方式
如果什么都不提醒,什么都不教,就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吗?出了问题不提醒,那什么时候提醒?什么时候教,什么时候纠正?
不是有错任由不管,是需要引导孩子的。只是不要在不起眼的小事上纠缠,主要是抓大放小。
纠错、提醒孩子没问题,但除了纠错,也要对应多赞扬孩子其他的地方。
比如我要求闺女洗碗,(买菜做饭洗碗三选一,她选洗碗),她有时候忘了,我就说:是不是忘了啥?
她会笑一下,然后去洗碗。
下次她记得洗碗,我会表扬她。洗的干净会夸,没洗干净的话,教她应该怎么洗,她很快就会了。
首先,要肯定孩子,不是打击。她爸叫她做啥,她都不做,因为她爸整天说她笨懒。
不要在所有事情上都对孩子要求太严苛了,适当给孩子一些犯错的空间。
没必要所有的事情都要求孩子,完全按照家长的标准进行。
很多人分不清楚提醒和唠叨的区别。提醒一句话就够了,非要翻来覆去反复说,这谁不烦啊?
好话说三遍都是赖话了,不要做吃力不讨好的事。
父母如果一味帮助孩子屏蔽成长路上的困难,其实同时也剥夺了孩子抵抗风险的能力。
将成长的机会还给孩子,孩子才能更加从容地长大呀!
经常纠正孩子,不停地说孩子,不仅会使他产生内耗,也会打击他的自信。
不如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从容地完成自己的事!
一句纠错,配上七八次赞赏,多看到孩子的长处。
比纠正孩子错误更重要的,是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给孩子自信和力量。
多控制自己的嘴,多鼓劲、多赞扬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但不是永远的老师。
3分靠教,7分靠等,请多给孩子一点时间去消化。
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让他变得比我们更强大,也许才是教育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