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奥野宣之 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对摘抄和评论进行明确区别,还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虽然“妈妈进屋来对我说,饭已经做好了”和“妈妈进屋来对我说:‘饭已经做好了’”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我们在书评里也需要把间接和直接引语区分开。
市面上的杂志和报纸刊登的文章都有其明确的规则,这是在任何学校里都学不到的。过去学校只要求在毕业后能写书信或商务文书,很少有人一毕业就能马上写出文章。
现代社会对写文章的要求很高。为了让更多的人愿意读自己的文章,作者更需要积累一些写作技巧。但是,即使做好读书笔记,要写出一篇受欢迎的文章也是很困难的,光是磨炼修辞就需要付出很多精力。不管怎样,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原原本本地写在博客里,是最轻松的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写读书笔记可以锻炼对文章结构的组织能力、提高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会得到大幅提升。所以,写读书笔记是件一举多得的事。
读书笔记是一剂解忧药
我目前在网上做了一系列书评连载,名叫“只用三本书提高工作能力!商务书籍大比拼”。连载的主题是读三本相同主题的书,以此解决商务人士的烦恼,如沟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
举个例子,决定把“工作与结婚”作为研究主题以后,我会在一个月之内读完下列三本书,然后向读者提出我的主观建议。
A:倡导保持工作与生活之平衡的书,作者是一位女性管理者(已婚)
B:讲解如何与异性交流的书,作者是一位大学教授
C:提倡“让婚姻为工作提供助力”的书,作者是一对会计师夫妇
从A、B、C三本书中找出有用的部分以后,用C书来解决A书与B书相对立的部分产生的问题,再以A书的眼光来观察B书和C书中的事例,每次的情况都不一样,但也都大同小异。总而言之,就是让A、B、C三本书互相争论,最后由我自己来做评判。
之所以忽然说起我的连载,是因为这种方法也适合用来解决个人问题。
如果你在烦恼要不要跳槽,那么不一定只有找朋友讨论这一个选择。想参考别人的做法、从书中获得建议,可以先定好“跳槽”“职业规划”“职场选择”“工作方法”这几个主题,选择三本中意的书来阅读。熟读之后边做读书笔记边思考,最后得出结论。这个方法和找熟人商量相比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让人做出明智的选择。
我在写连载时,会把自己当作因为某个主题而烦恼的人,每读完一本书、了解过一个观点后都会先做好读书笔记,再在此基础上思考我该如何展开文章、发表怎样的观点。以刚才的“工作与结婚”主题为例,我做了这样的读书笔记:
·A书要点+评论
·B书要点+评论
·C书要点+评论·论点:结婚的好处与坏处分别是什么?(要点+评论)
·论点:该选择怎样的结婚对象?(要点+评论)
·论点:没异性缘的人要做些什么让自己受欢迎?(要点+评论)
前三点的总结方法可参考“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的做法,但在这种情况下,没必要花费太多时间去做摘抄,所以可以不采取“○摘抄☆评论”的格式,而是采用“○要点☆评论”的方式。
之后三点则是把A、B、C三书中针对某个疑问的信息记录下来,再附上我自己的评论。打个比方,这就好像请三位专家围绕某个问题给自己提意见,并让他们进行对比和讨论一样。经过整理总结以后,渐渐就会得出一个假设——“其实就是这样的吧?”但这始终是个假设,还需要重读一遍做过记号的内容和写好的读书笔记(在摘抄过相关内容后,剪下一部分贴在笔记本里),来验证刚才的假设。
“但是这样似乎不太可行?”
“如果A书写了相反的论点,该怎么反驳呢?”
“该怎样付诸行动呢?” 一边反复“与自己讨论”,深刻思考,一边反复修正之前的假说,最后得出能让自己信服的结论。
“读书笔记是一剂解忧药”,乍看像是一句不切实际的空谈,然而这件事并不难做到。只需要一周时间,就可以轻松体会到读书笔记带来的惊喜,这总比连续几个星期都无计可施要好得多。
这种读书体验还有更大的价值:通过某次读书获得的见识,不仅可以用来解决自己的烦恼,还可以在讨论中帮助他人。
创意源自既有信息重组
读书笔记在头脑风暴时也能派上用场。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如是说。
如果你经常看这方面的书,这句话大概已经听得耳朵里都起茧子了。筑山节医生把这句话诠释得更加清楚:
“儿时的体验、父母和老师的教导、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我提高时获取的信息、最近读过的书里写的东西、朋友说过的话、工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学到的知识……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再加上临时集中收集的信息,能组合出别人意想不到的独特创意。”(《大脑与心情的整理术》/NHK出版)
不管有多少信息,如果不重新组合碰撞,是不会产生创意的。一个创意好不好,关键在于如何安排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信息看起来五花八门,把它们联系起来却并非难事。话虽如此,如果没有具体事例,恐怕谁也无法马上明白该怎么做。
为了激发创意,可以找出过去的读书笔记重读一遍,或是浏览自己的书架盘点、比较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这些途径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举个例子,我对“工作是什么”和“职场是什么”两个问题很感兴趣,但又有些懵懂。我有时也会烦恼是该跳槽还是辞职,对“工作方式”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感同身受,因此会对这个主题更加关注。
在这里,我对同辈和年轻人们有些建议。如果你想以此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可以拿出过去的读书笔记,试试下面这个方法。首先,重读一遍读书笔记。比如《工作三年就辞职,那个年轻人去哪儿了》(城繁幸/竹万新书)的读书笔记,内容如下:
跳槽姑且放在一边,我认为一味宣扬干脆辞职或去做义工的观念也是很危险的。现在有些年轻人为了生活,要被迫向权威低头,他们应该怎么做呢?
《上两年班就辞职》(山崎元/幻冬舍新书)表达了相近的观点,于是我写道:
作者关于职业规划的建议,在大型公司或上市公司干得起劲的人会更能感同身受。低学历者或20岁出头的年轻人可能会看不懂。这明明是本好书,却没有让最需要它的人看到。
通过重新阅读笔记,我更能理解当时提出这种问题的自己了。所以如果要以“工作方式”为主题写点什么,我会把对这两本书的感想组合起来,以这两个问题为轴心进行思考:
*工作能力不强的年轻人该如何谋生
*中小企业员工该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作者想表达的信息,也就是这次写文章或制定计划的主旨,应该这样写:
年轻人应该进入社会积累工作经验,不管就职公司是大还是小,这并不代表要与社会对立或者迎合社会。如果不绞尽脑汁做好两手甚至三手准备,如何能与前辈们竞争?为了生存下去,年轻人有必要变得圆滑一些。这是迄今所有关于跳槽和职业规划的书中从没写过的一种自保的“处世之道”。
如果事先做好了读书笔记,当时的所读所想就可以直接打包好留在笔记本里。需要创意的时候,只要再读一遍读书笔记,就可以直接把笔记拿来作为创意素材灵活运用。
读书笔记不仅能为写文章提供创意,还可以为新型企业的工作增添助力。比如读过《别以为自己永远是胖子》(冈田斗司夫/新潮新书)以后,你看到很多读者都喜欢通过逐一记录自己的活动来减肥,对这种减肥方法很感兴趣。把这种减肥方法写在读书笔记里,在日后重读的时候加上另一个创意,比如网络服务、笔记本、空白日历,就能发明可以记录每天活动内容的新商品或新服务。
创意的生成 再举个例子,最近商务人士都热衷于学习,“成人自习室”开始盛行。读过杂志报道的酒吧老板可以把这个信息写在笔记本里。为了更有效率地利用空间,可以让酒吧白天作为自习室开放,就能全天充分利用酒吧,还可以增加收益。
使用笔记本以后,书中的信息不会再被封存在书架里,而是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只要认真重读笔记,把有用的信息组合起来,就能获得对工作有莫大帮助的创意。
选购创意写作指南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