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两种人。

一种人总是抠抠搜搜,前一天吃剩的饭菜,不舍得倒掉,第二天继续吃。

穿了近十年的衣服,就算起球也不愿意扔掉。

甚至身体上有什么不舒服,为了节省钱也不想去医院看病,越拖越严重。

这种人的家底其实也并不差,但总给人一脸苦相的印象。

与此相反,另一种人从不为了节省吃剩饭剩菜,也从不穿太旧的衣服。



为了让自己处于更好的状态,还办了健身卡等提升自我的课程。

他们在别人面前展现的,永远是一副容光焕发、十分得体的形象。

莫言曾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抠抠搜搜过一辈子,反而过得不好。

那些越过越好的人,都舍得为自己花钱。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首因效应”的概念,指的是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影响日后的交往。

洛钦斯指出,尽管第一印象并不一定正确,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印象,并且决定着交往的进程。

如果第一印象很好,会使得对方更愿意主动接近,从而更快地彼此了解。

相反,如果第一印象不好,人们的反应则会很冷淡,甚至避免与之接触。



通俗来讲,这其实就是我们古话说的“先敬罗衣后敬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外貌能够在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也就是说,你过着怎样的生活,全都写在了你的脸上。

试想,你对一个满脸紧张、衣服洗得发白的人第一印象更好?还是对一个衣着得体、笑容满面的人印象更好?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肯为自己花钱的人,反而会过得更好。



二、不确定感,对未来潜在风险的焦虑

过度节俭的人,往往都是因为对未来潜在风险的过度焦虑。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大多数过度节俭的人,都是经历了饿肚子的年代的老一辈人。



正因为他们苦过,害怕未来会再次面临同样的状况,所以才会对储蓄有一种过度的追求

然而,过度节俭反而留不住钱。

天天吃剩菜对身体不好,小病不治拖久了就变成了大病。

有位博主发帖道,有些老人是有福不享,有苦硬吃。



原来博主的奶奶总是大热天去地里干活,就为挣两三毛钱。

结果累病了,还要花几千上万去医院看病。

姑姑提来的水果也不舍得吃,非要放坏了,或者给其他人。

心理学中,将其称之为“不确定感低容忍度(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指当面临未知事物时,个体更倾向于灾难化地预设未来的情况。

疫情之后,再加上就业环境的严峻,许多年轻人开始有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有了存钱意识。

存钱意识是好的,但不应该以牺牲平常日子的幸福和健康来存钱。

如果担心未来的潜在风险,可以将自己的薪资合理划分为几个部分。



较为常见的工资比例是“50/30/20法则”,即50%用于日常开销(衣食住行),30%用于个人喜好与提升(兴趣爱好),20%用于储蓄与投资。

这样一来,便兼顾了未来抗风险能力与当下的生活。

总而言之,只有花了的钱,才是自己的。

钱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生活是为了存钱。

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