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古代最为严谨、系统的建造专书之一,《营造法式》是翔实全面地记载着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被历代匠师奉为圭臬,也是建筑系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对建筑圈外的读者而言,不少人也都听过它的鼎鼎大名,但是想靠近却不易。
最近,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薇的《〈营造法式〉十讲》问世,这是一本《营造法式》与相关建筑文化知识的专业解读和专业科普读物,对圈外人了解建筑行当可以说是相当友好。
这本书凝结了我国三代学者对《营造法式》研读的心得和作者多年教学体会。1994年,陈薇老师接续建筑史学家潘谷西先生,为学生讲授“宋清营造法式”课,自此将宋代出版的《营造法式》作为课程重中之重,开启了她不断研读、理解、讲授《营造法式》的参悟之旅,一教就是三十年。其间陈薇对课程内容多有调整补充,每次备课都有翻新和修改,这门课程也就成为广受学生们喜爱的精品课程。她将这本书作为教学研究生课程生涯的整年纪念。
陈薇说,在南京学习《营造法式》和教学营造,有两个独特之处。一是《营造法式》,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专书在近代的问世,与南京有关。1919年,朱启钤先生在南京江南图书馆慧眼发现《营造法式》,开启了中国建筑博大精深的营造研究历史篇章;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成立,朱启钤先生任社长,随后聘梁思成先生为法式部主任、刘敦桢先生为文献部主任,学社开端研究均以《营造法式》为重要切入点。二是南京作为明初建立的都城,在政治、文化和技术上都秉承中国汉民族传统,重建“礼制”秩序,治隆唐宋,重要建筑的建设以《营造法式》为圭臬,对中国在金元时期断续的脉络进行了接续,并结合南方环境进行创新,进而在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使得北京呈现严谨规范礼制和山水环境依存兼备的都城。可以看到,南京作为《营造法式》传播的拐点和要地,是绕不过的城市。“冥冥之中,我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教学,就有了使命感、历史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关于《营造法式》一书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能够让学生和读者快速理解其中奥义,并且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有一定认识和了解的出版物并不多见,本书在科普价值上做了很多探索。陈薇遵循但是讲薄和讲懂大书的思路。她在自序中说,本书共十讲,除了第一讲是课程的开场白、第九讲是《营造法式》图样的专讲、第十讲是延伸的针对教与学以及理解《营造法式》价值内容之外,其余七讲基本按照《营造法式》的原有结构和体例来设置,这既可以更加贴近经典著作编纂的真实性、阐释其合理性,也可以层层揭示营造的相关内容、理解《营造法式》书写的目的。但是原著作共有三十四卷,前面还有序,最后有附录,实际相当于三十六卷,浩瀚广博,如何在这七讲内完成?她做了多种组合和前后调整。本书的语言比较口语化,是另一个特点。阅读时或许有听课的感觉,不是很严密,也没有做许多注脚注释,她比较喜欢用“相当于”这个词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类比,让学生能够以既有的知识背景和常识以及专业素养学习近千年前的经典著作。
《营造法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学习《营造法式》有什么用?学习《营造法式》能看得懂中国古典建筑复杂的结构吗?……书中一一都有解释。如果读者能够按序阅读,就能够慢慢领会中国古代独特的设计智慧。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