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是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重要技能。
良好的情绪调节可以帮助我们在压力、挫折或冲突中保持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反之,情绪失控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冲动行为等问题。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徐艺珊博士引用数据指出,通过应用认知行为疗法(CBT)等方法,抑郁患者的情绪有显著改善:
研究发现70%的抑郁症患者在阅读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并练习其中方法后,其症状都有明显好转甚至完全康复。
这说明科学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对心理健康有巨大帮助。
下面介绍10种实用且具有理论依据的情绪自我调节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原理并付诸实践。
方法一:识别并命名情绪(情绪标签化)
主动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是调节情绪的第一步。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给自己的情绪贴上标签时(如“我现在感觉很生气”),可以为自己创造处理情绪的“心理空间”,从而更理性地面对问题。
操作建议:
当情绪来袭时,先深呼吸几次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闭眼回想自己此刻的感受,试着给它起个名字(如焦虑、愤怒、失望、沮丧等)。
把这一过程当作一种练习:写下来或轻声说出情绪名称。这个简单的步骤可以帮助你从“被情绪裹挟”转变为“观察情绪”,增强自我控制力。
方法二:正念冥想(Mindfulness)
正念冥想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
通过专注于当下体验,我们学会不加评判地观察身体感觉、呼吸和念头,这有助于减少对消极情绪的执着和反应。
学术研究指出,正念冥想可以有效调节个体的负性情绪,同时促进正性情绪的体验,对身心疾病具有显著干预效用。
神经科学发现,长期练习正念会增强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动,提高注意力控制和自我觉察能力,从而更好地管理情绪。
操作建议: 每天花5–10分钟练习正念冥想。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姿放松,闭眼观察自己的呼吸。感觉空气进出鼻孔时的温度、胸腹起伏的变化。
注意当各种念头和情绪出现时,不做评判,只是觉知它们,然后让它们像云朵一样飘过。若注意力散乱,慢慢把注意力拉回呼吸。
随着练习深入,你会发现自己对情绪的觉察和包容能力逐渐增强。
方法三:深呼吸与身体放松
呼吸和身体状态与情绪紧密相关。
很多时候,一个简单的深呼吸就能改变情绪体验。
当人处于紧张或愤怒时,呼吸会变快且浅促;而当呼吸放慢时,副交感神经激活,身体会迅速进入放松状态。
心理学家指出,深呼吸练习在高压环境下比单纯思考更有效,它可以打断强烈的情绪流动,帮助情绪恢复平衡。
渐进性肌肉放松也是常用技巧:
按照脚到头的顺序,先绷紧然后放松身体各部位肌肉,可以有效缓解紧张。
操作建议: 感到情绪波动时,立刻尝试进行5次缓慢的“腹式呼吸”:
深吸气时让腹部鼓起,慢慢数3秒,然后慢慢呼气,数到3秒。
也可以尝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再缓缓呼气8秒。
配合闭目轻松肩颈,可以迅速让身体进入平静状态。
长期坚持呼吸和放松练习,有助于降低焦虑和压力的基线水平。
方法四:认知重构(CBT思想调节)
认知行为疗法(CBT)强调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相互关系,帮助人们识别并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
一个实用的框架是“Catch-Check-Change”(抓住、检查、改变)步骤:
抓住思维误区(Catch):
首先意识到自己产生的负面想法或扭曲认知,如“我做不到”、“大家都看不起我”等。可以回顾自己说话或写下的想法,找出其中的非理性成分。
审视并改变视角(Check):
质疑这些想法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问自己:“有没有证据支持这个想法?有没有可能出现其他解释?”尝试换位思考,或扮演旁观者角色检验自己想法的偏差。
改善自我对话(Change):
用更积极或客观的语言替换扭曲的想法。例如,将“我永远失败”改为“我这次没有成功,但可以从中学习”。
自我关怀:
在调整思维的同时,对自己保持温柔和理解。认可自己的不足是正常的,不用苛责自己。徐博士强调,情绪调节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关怀(self-care)。
通过反复练习,这种认知重构可以减弱负面情绪对我们的影响,让我们以更理智的视角面对挫折,逐步走出情绪低谷。
方法五:情绪ABC模型(事件—信念—后果)
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ABC理论认为:
情绪并非直接由外部事件(A)引起,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信念和评价(B)决定,最终导致情绪和行为后果(C) 。
A(Activating Event):触发事件。
B(Beliefs):对事件的看法和信念,包括显性或隐性的认知。
C(Consequences):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例如,面对同事的批评(A),如果我们相信“他这样批评我说明我很失败”(B),就会感到沮丧或愤怒(C);若我们相信“这次批评是让我进步的机会”(B),就可能感觉感激或淡定(C)。
这个模型告诉我们,改变情绪的关键在于调整信念,即重新评估和否定非理性想法。
练习时可列出触发事件,辨识相应的负面信念,并尝试用更合理的信念替换,从而改变情绪后果。
方法六:写情绪日记(情绪表达和梳理)
写情绪日记是一种将情绪外化的有效方法。
研究表明,表达性写作(journal writing)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和表达内心情绪,是练习“给情绪标签化”并提升情绪健康的一种有效途径。
操作建议: 每天花几分钟,用自己的语言记录当时的情绪体验。
可以写下“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感受到了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也可以写对话或故事形式表达情绪。
重点不要自我审判,允许自己情绪流露。
写作时伴随深呼吸,保持放松。当情绪激烈时,写日记可以帮助把负面情绪从头脑中转移出来,预防情绪积压。
方法七:规律运动与活动
身体运动对情绪调节有直接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运动能显著提升人的情绪。
具体来说,运动可以促进脑内内啡肽和血清素等“快乐激素”的分泌,提高正性情绪;同时也帮助释放压力荷尔蒙,缓解紧张情绪。
在一篇针对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中,“运动”被列为常见的调节负面心情的方法之一。
操作建议:
每周至少进行3次、有氧强度适中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行、跳舞等),每次不少于30分钟。
运动时专注于身体的感受,让情绪随呼吸起伏。
当心情不好时,即使短暂地散步或做几组拉伸,也能帮助自己恢复平静。
运动还可以培养心理韧性,让人在面对挫折时更容易保持积极心态。
方法八:寻求社会支持
人际支持是情绪调节的重要资源。
与朋友、家人或信任的同事倾诉心声,可以让我们感到被理解和接纳,减轻情绪负担。
研究表明,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包括倾听音乐、寻求社交支持、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等。
当我们与他人分享心情时,不仅能获得建设性反馈,还能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新的视角。
操作建议: 当情绪低落时,不要独自承受。
可以找一个倾听的对象,告诉他你的想法和感受。
真诚地交流能够让对方提供安慰或建议,也能帮助自己更清晰地理顺情绪。
若短期内没有近在咫尺的倾诉对象,也可以通过心理热线、线上支持群体或专业咨询师寻求帮助。
关键是打破封闭的情绪循环,让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和疏导。
方法九:积极自我对话与认知再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对自己进行“自言自语”,这些暗示性质的自我对话会影响情绪。
研究指出,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正向思维也是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之一。
例如,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对自己说“我能够应对眼前的挑战”,而不是“我一定搞砸了”。
这种积极自我对话有助于增强信心、减少恐惧,从而改善情绪状态。
另一方面,认知再评价(Positive Reappraisal)也是有效方法,即尝试从正面或更宽广的角度重新解释负面事件的意义。
例如,失业时可以想想这也许是寻找更好工作的机会;考试失败时可以将其看作了解自身不足、改进学习方法的信号。
这种“曲尺再看”(心理学家格罗斯提出的观点)可以把情绪从无助感中解放出来,增强应对逆境的韧性。
方法十: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
自我关怀是一种对自己温柔友善的态度,是有效的情绪调节机制之一。
心理学家Neff将自我关怀定义为对自己痛苦的不加评判的接纳,并以慈悲和关怀的心态对待自己。
实践自我关怀时,我们承认自己和他人一样会有不足和痛苦,用支持的语言安慰自己,而不是严厉批评。
研究表明,自我关怀水平高的人在面对压力、抑郁等负面情绪时,情绪调节能力更强。
具体表现是,情绪调节在自我关怀和心理健康间起到了中介作用,这意味着自我关怀能够通过改善情绪调节机制来减缓负面情绪。
操作建议: 当你感到失败或难过时,试着把对话换成朋友对你的安慰:
告诉自己“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事情,我可以允许自己感到失望,但我也会善待自己”。
进行一些小小的“自我呵护”行为,如泡杯喜欢的茶、听一首舒缓的音乐、给自己一些鼓励的话语。
这种对自己的善意,会在不知不觉中平复内心的伤口。
结语: 情绪调节是一个需要持续练习的过程。
以上10种方法各有侧重,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需要灵活运用。有的侧重觉察(如正念、情绪标签化),有的侧重认知(如CBT、ABC模型、正向对话),有的侧重行为(如运动、寻求支持、呼吸放松)。
每个人的有效策略不尽相同,可以尝试不同方法并记录效果。
关键是主动面对而非逃避情绪,培养对自身情绪的敏锐度和包容度。
坚持练习并分享给身边人,这些技巧将逐步增强你的情绪调节能力,让心态更加平和稳定,提升整体幸福感。
如果你想做情感咨询,不妨预约我们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