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奕䜣紧锣密鼓地筹备洋务之时,咸丰皇帝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尽管条约已经签订,英法联军撤出北京,咸丰皇帝却迟迟不愿回京,一方面他担心英法两国卷土重来,另一方面也是他的身体条件每况愈下。咸丰本就身体孱弱,野史记载他经常需要饮用鹿血滋补,才能续命。到达热河之后,在羞愧与焦虑的折磨之下,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到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咸丰皇帝进入弥留时刻,跟随行在的王公大臣们都齐集身旁,咸丰皇帝用尽最后的力气,宣布立独子载淳为皇太子,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等八位大臣赞襄一切政务。清朝向有皇帝临终前给新君指定顾命大臣的做法,而咸丰帝的独子载淳只有六岁,更是需要顾命大臣帮助处理一切政务。
咸丰所选出的,自然是他最为信赖和倚重的八位大臣,为首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都是铁帽子王,在朝廷内外拥有很高的地位,但实际上肃顺却是其中的核心,最受咸丰皇帝的器重,是咸丰朝后期事实意义上的“宰相”。咸丰皇帝将这八人指定为顾命大臣,相当于将朝政大权交到了他们手中,难怪咸丰帝驾崩后,肃顺等人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因为他们的确位极人臣,达到了权力的顶峰。但是,肃顺却忽略了,咸丰皇帝还有一个能干的弟弟和一个充满野心的妃子。咸丰皇帝虽然信任肃顺等八大臣,但多少也会有所提防,为了防止他们擅权,咸丰帝临终前将两枚印章赏给了皇后钮祜禄氏和小皇帝载淳,由于载淳年幼,他的印章实际上由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代为保管。咸丰帝规定,八位大臣所草拟的谕旨,必须盖上这两枚印章方能生效。也就是说,自己去世后,两位新晋的太后——清代规定,如果新皇帝即位时,嫡母与生母并存,则嫡母尊为“母后皇太后”,生母尊为“圣母皇太后”,这个叫做“两宫并尊”——手握印章的两宫太后将对八大臣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以保证皇权将来能够平稳地过渡到小皇帝手中。
对于两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孀妇和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肃顺等人显然没有放在眼里,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的上谕由他们草拟好之后,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只有盖上印章的义务,而不能对谕旨的内容提出任何异议。两位太后自然认为这样的做法违背了先帝的本意,遂与八大臣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两宫太后在这一问题上行动一致、立场坚定,但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显然是受了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的唆使。但我觉得,慈安虽然性格柔顺,却并不意味着她没有主见,后来的事实证明,她是一位很有主见、温柔坚定的女性。咸丰皇帝去世之后,肃顺等人的跋扈,她也深有感受,担心皇权受到侵犯,因此才坚决地与慈禧站在一起,维护小皇帝与自身的权益。但是,后宫妃嫔的力量毕竟有限,两位太后决定联合第三方共同对付肃顺等八大臣,这个第三方力量不是别人,正是远在北京的小叔子恭亲王奕䜣。她们设法派人给奕䜣送去消息,让他来热河奔丧,商量对策。这样的召唤,对正由于哥哥临终前将自己完全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而感到失落和气愤的奕䜣而言,可以说是正中下怀。他先在北京进行了必要的安排和部署,然后就快马加鞭,赶往热河。
肃顺等人自然明白,对于在京城有相当势力的恭王奕䜣要严加提防,但是他们无论如何也难以阻止作为弟弟的奕䜣来为哥哥奔丧,并慰问嫂子与侄子。再加上奕䜣到达热河后,在肃顺等人前面表现得十分谦卑,让后者放松了警惕,于是奕䜣得以和两位太后见面,并详细商定了后续的计划。就这样,在咸丰皇帝死后没几天,扳倒他一手安排的辅政八大臣的叔嫂联盟就已经稳固建立起来。接下来,就是护送咸丰皇帝的梓宫即棺椁回銮。两宫太后又设法将肃顺等人分开,让载垣和端华护送太后和小皇帝先行回京,以便提前做好在京城大礼迎接梓宫回銮的准备,而让肃顺护送先帝的梓宫从大路慢慢返回京城。这个做法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因为对于八大臣而言,一旦没有了肃顺,就相当于失去了主心骨,会好对付很多。对于肃顺而言,他也认为以先帝对自己的格外看重和提拔,亲自护送先帝梓宫是他责无旁贷的事情。八大臣就这样被瓦解成两个阵营。
而北京这边,奕䜣已经做好了周密的安排。圣驾一到京城,两宫太后就在奕䜣的支持下宣布将载垣、端华、肃顺等人革职治罪,一同回来的载垣、端华当场被擒,肃顺也在回京途中被捕。紧接着,两宫太后任命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担起辅政的大任,军机处的人选也都替换为奕䜣的亲信,而两宫太后则垂帘听政,与奕䜣分享了朝政大权。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在这场宫廷政变中,咸丰皇帝临终前精心安排的八大臣辅政格局,在仅仅两个多月后就被彻底击碎。他生前始终既欣赏又防嫌的弟弟奕䜣,再一次进入了权力的核心,成为清朝自多尔衮以来的又一位辅政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