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复旦大学消息,在学校建校120周年来临之际,复旦大学材料系高分子专业1985级校友李平、历史学系1986级校友廖梅夫妇决定为母校一次性捐赠10亿人民币,支持建设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

据介绍,该研究院定位为世界顶尖的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以交叉性、前沿性、国际化为建设宗旨,致力成为世界顶尖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复旦力量。

研究院面向全球招募博士毕业5年以内、国际最顶尖的青年科学家,支持青年科学家开展原创突破性、技术革命性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研究工作,努力作出颠覆传统认知、解决重大难题或创建新学科范式的研究成果,推动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次重要的改革尝试

学敏高等研究院的成立,是复旦大学的又一次改革尝试。

“我们将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不局限于某一具体学科。交叉性是它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学校科研负责人介绍,学敏高等研究院将致力于构建一个世界顶尖的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聚焦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环境、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个前沿领域,探索创新性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追求开拓新研究领域、新研究方向,不追逐热点和论文。

此外,学敏高等研究院创新性地采取自由灵活的管理体制,打破传统科研评价体系束缚,鼓励科研人员聚焦科研本身,支持长周期研究和颠覆性创新,赋予青年科学家充分人事管理自主权,实行青年科学家负责制,根据团队研究计划给予稳定经费支持。为实现这一目标,研究院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


与此同时,研究院计划在十年内引进近百名全球顶尖的青年学者,尤其是博士毕业后5年左右的青年科学家,不限学科和国籍。对入选的青年人才,研究院将按需提供各类资源与支持,给予长周期的稳定支持,期限最长为20年,确保科研人员专注于高风险、高价值的研究项目,无需为短期问题担忧。

在支持和资助方式上,研究院将实行全新的特区管理政策。薪酬分配机制上,学敏高等研究院将建立具有极强国际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保障青年人才无生活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考核评估机制上,将秉持客观公正原则,探索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考核模式,推动长周期原创性科学技术突破。人才培养方面,将为青年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直接认定博导资格并单列博士生名额,支持科研人员招聘博士后、专任科研人员,组建专属科研团队,加速科研工作启动。

“大手术式”的改革

近段时间以来,复旦大学透露出的改革动作不止于此。

今年2月,在复旦大学2025年春季工作会议上,校长金力发表《从破题到破局 关键在落实》的讲话,表示改革将围绕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与科研体制、深化“准聘—长聘”制等方面展开。此次改革,也被视为学校“面临的第三次机遇”。

“我们这次教育教学体系动了大手术”,金力校长在媒体采访中这样表示。他提到,复旦大学深度调整了学科专业结构,按“文科做精、理科做尖、工科做强、医科做新、交叉做活”的方针,实现本科招生人数文、理、医、新工科、交叉学科各占20%

而聚焦先导和未来产业发展,围绕集成电路、空间信息等领域的攻关与人才急需,复旦整合全校力量,跳出现有的学科概念,将原来的工科学院全部拆分为6个创新学院

4月18日,随着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高质量建设推进会、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高质量建设推进会先后举行,复旦大学今年重点打造的6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已全部亮相。6大学院的院长均由相关领域顶尖科学家担任,采取本研融通、交叉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模式上,金力校长介绍,本轮改革推行“2+X+Y”模式,“2”是通识课程和专业教育,“X”是多元发展路径,“Y”是融合创新能力。具体包括几种模式:基础学科学术导向的本博类培养项目;专业导向的本-专硕-专博类培养项目;交叉融合的本硕博类项目,如本科双学位项目、学科博士+AI硕士项目等;以及前三类项目之间转换的“立交桥”模式。

课程改革将打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全校一套课程体系,同一门课标注1-8级难度,杜绝本科与硕博课程的重复现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将从“专业”变为“项目”每个项目,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学科支撑,可以拿到一个或多个学位。

此外,复旦还将继续推进“AI+”教育改革。2024-2025学年,复旦大学已全面启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模式改革,推出110多门AI-BEST序列课程(通识基础、专业核心、学科进阶、垂域应用四序列AI-BEST课程体系)。2025年,复旦将向2025级学生开放46个“X+AI”类本科双学位项目、在10个一级学科试点“学科博士+AI硕士”双学位项目,实现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学位项目。


在“准聘—长聘”制改革方面,金力校长指出,新的制度设计包括三个基本部分:一是按教研、研究和教学三个系列,实施教师分类管理;二是按助理教授、准聘副教授、长聘副教授、长聘教授、特聘教授、首席教授,构建准聘-长聘教职体系;三是以年薪制为核心,推进薪酬体系改革

与此同时,复旦大学还将跳出“非升即走”,对有多少人能留下来不作限定,只要优秀就能留。而且原来是晋升职称以后才能留,现在是先留下来才可以升,把“升”和“留”的先后次序换了一下。

人才留下来后,长聘制将结合“四卓”计划、Mentor制等,全周期、全方位、个性化引导支持人才发展,落实资源跟着人才走,让人才引得进、长得快、干得好。而为了全力规避长聘后的“躺平”问题,复旦大学将通过完善奖励性绩效体系、空间分配模式等,持续激发教师创新创造活力。

对于人事制度改革前的教师,复旦大学也将做长聘认定,但只有一次机会纳入长聘制。作为一种过渡的做法,如果教师没有通过认定,以后学校在生源等方面的资源配置,就不再向他们倾斜了。

从教学体系、培养模式、学科布局到人事制度,始终流淌着创新基因的复旦大学,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走向改革的“深水区”。

这是一场时代命题下的主动突围,也是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深耕”的缩影。未来,复旦大学将蹚出怎样一条路?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编辑、审核: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TOP大学来了”综合自“复旦大学,青塔”,文章转载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