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央广网、中国国家地理。
不到广西,不知道“洞”少!
广西的地下暗河及溶洞,是出了名的多,境内长度大于2公里的独立地下河共有593条,总长约1万多公里。同时这里的溶洞也很多,仅仅是桂林一地,就有3000多个!(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在漆黑的地下洞穴里,中国科学院的水产研究人员,意外发现一个全新的鱼种——浑身透明,血管内脏清晰可见的“玻璃鱼”。
一、广西地下洞穴发现新鱼种,血管内脏清晰可见
2025年4月28日,“央广网”等多家宣称,在广西凤山县金牙乡的地下溶洞里面,发现一个全新的鱼种,被专家命名为“长须原花鳅”。
看它的体型,像是个大泥鳅,从名字上也可以判断出,它属于花鳅属,和泥鳅同属鳅科但不同属,其细长的身体加上长长的胡须,活像一条“游龙”。
这种新物种,具备洞穴鱼类的鲜明特点:
因为缺少光照,身体颜色呈现透明状,能直接观察到心脏搏动,内脏器官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在漆黑的环境中,不需要看见东西,它们的眼睛已经退化,仅剩芝麻大的白点,视网膜细胞层次已不可辨,晶状体已缺失,可以说是一种“盲鱼”。
没有了实力,它们完全靠4根超长胡须来感知和探测食物,吃的东西则是水底淤泥中的有机碎屑。
不得不说,大自然真是奇特。为这种泥鳅关上了一扇门,却又给它们打开了一扇窗。从“长须原花鳅”那几条长胡子就能看出,这是它们的“探测器”,估计比猫的胡子还灵敏,能感知水流的细微变化,从而起到对周围环境及食物的感知作用。
有了这几根长胡子,让它们在黑暗的环境中活了下来。
二、网友热议:这是我们广西的“真龙”
当这种身体透明的“大泥鳅”被发现之后,有广西的网友直呼:“(这是)我们广西的真龙。”
还有网友称:“一遇风云便化龙。”
我翻遍了整个评论区,发现不少网友都表示,这条“长须原花鳅”具有龙形,宛如一条“真龙”。
确实如此,从它的游动的身姿来看,有点像神话中的中国龙,几条胡须活像是“龙须”,只不过是少了几个爪子。
网友们认为它像龙,其实一点也不错。泥鳅在民间有“堕龙”的叫法,传说它们有龙形而无龙骨,所以只能待在地下,终日仰望天空,但又无法飞升。
这种说法,让泥鳅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寓意,所以不少人喜欢将它们养在家里的鱼缸中,希望自己一天能够飞黄腾达。
这条在地下溶洞被发现的花鳅,显得比我们常见的泥鳅,要更加威武霸气一点,大家看它是不是有点像要“飞升”的感觉。
三、神秘的地下河,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鱼类?
此次发现新鱼种的地下溶洞,位于广西河池,这里地下暗河、溶洞密布,很多溶洞人类根本无法涉足,因此肯定还藏匿着很多不为人知的鱼类。
鱼类专家们在这里已经陆续发现了数十种地下“盲鱼”,甚至有不少广西网友都表示,自己在家乡的地下河当中,发现有上面所说的花鳅。
一位网名为“当过班长”的网友称:“长须花鳅,离我家不远的地下河有这种鱼,我们当地叫豆腐鱼。”
另外一位网友也表示:“这种泥鳅在岩洞的小溪流见过,透明状。”
如果这些网友口中所说的泥鳅,真是上面这种“长须原花鳅”的话,那就证明了这个鱼种之前已被发现过,只不过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当然,也不排除网友们口中所说的物种,是这个新鱼种的近种,或者是另一种没被发现过的鱼类,一切都不好说。如果广西的老表们,发现有不认识的鱼类,一定要及时上报,没准鱼类史会就此改写。
对于地下洞穴中藏匿的未知鱼类,也有网友认为:“最好的保护,就是别公布是在哪里发现的。”
很显然,对于这些新物种的曝光,大家还是有一定的担心,害怕它们遭到他人捕捞。
当然,也有网友认为,及时曝光这些新鱼类,才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因为只有让大家了解它们,才会有针对性地去保护它们,否则如果大家都认识,将它们当作普通物种捞回家里吃了,岂不是一个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