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佬”可不容易啊!
野外钓鱼不但要忍受风吹日晒,还要多学点鱼类知识,要不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近期,广东一名钓鱼男子@波光流影,在东江打路亚的时候,突然遇到大鱼咬钩,男子猛拽鱼竿,费了好大劲才把大鱼拉上岸。
结果还没来得及狂喜,就赶忙将其放流,还不忘拍了一段视频自证。
原来,男子钓上这条鱼的时候,感觉不太一般,就用识图软件扫了一下,结果差点丢掉控鱼器。它可不是普通的鲶鱼,而是一种学名为“斑鳠”的鲿科鱼类,俗称“芝麻剑”,钓鱼人尊称其为“牢底坐穿鱼”。
“这次就放你一马!”男子一边放流大鱼,一边说道。
从这位靓仔拍的视频可以看出,这条鱼长得确实很像鲶鱼,只不过身体背部和两侧都长着黑色的斑点,极具辨识度。要知道,它可是有“国二”身份的鱼类。
所以,男子弄清身份后赶忙拍视频放流。
网友们看到这一幕,也是拉开了话匣子。
一位广西网友说道:“这大哥厉害了,放它晚一秒,都有可能踩缝纫机。”
看来,广西、广东一带的钓友,对这种鱼有很深刻的认识。因为“芝麻剑”主要生活在珠江流域,曾是这里的常见鱼种,只不过这几年很少见了。广西曾有人曾因为钓了几条芝麻剑,没有放掉而将其卖给餐馆,结果领了“饭票”。
有了这种前车之鉴,再意外钓到它们自然是要尽快放生。
另一位广东网也调侃道:“你吃下去,三年(没妻)徒行。”
可见,芝麻剑“牢底坐穿鱼”的名号,绝不是白叫的。
但视频的评论区当中,却有不少网友说这种鱼是叉尾鮰鱼,并非芝麻剑。甚至有位广西网友称:“斑点叉尾(鮰鱼),随便吃。”
看到这里,小编觉得有必要和广大网友普及一下,芝麻剑和叉尾鮰鱼,二者究竟有啥差别。如果因为认不准,而将其吃掉,万一吃错了,麻烦可就大了。
其实,芝麻剑在身体外形上,和叉尾鮰鱼、江团长得很相似,大家看看下面这张图片,分别是江团、芝麻剑、叉尾鮰鱼。
仔细观察一下,三种鱼外观很相似,但区别也十分明显。
江团身上没有斑点,这一点很好辨认。而叉尾鮰鱼和芝麻剑身上都有斑点,只不过是大小和密集程度不一样,这一点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很难分清楚。
我们跳开“斑点”,从其他方面的特征去分辨,其实也很容易就能将两者分开。
大家仔细看看上图的红圈处,芝麻剑的背部,有一条长度很长的背鳍,而叉尾鮰鱼背部的那条鱼鳍,十分短小。
然后再观察二者的臀鳍,这个和背鳍刚好相反。大家看看下图红色方框,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叉尾鮰鱼的臀鳍很发达,而芝麻剑的则比较短小。
如果认清楚上面两点特征区别,就不难分清这两条鱼了。
正是由于很多人分不清这两种鱼的区别,在前些年(芝麻剑没被列入保护鱼类之前),很多饭店往往用叉尾鮰鱼来冒充芝麻剑,让不少人当了冤大头。
但事实上,二者虽然长得像个“双胞胎”,但既不同科也不同属,原产地也隔了十万八千里。叉尾鮰鱼原产自北美地区,是一种外来引进的经济鱼种,说直白一点就是个外来物种。
而芝麻剑属于珠江水系的土著鱼类,由于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鱼类”名录。
所以,这种鱼可不敢吃!如果在野外意外钓获,一定要尽快放流,实在认不清的话,可以参考一下上面的图片,应该能辅助你进行鉴别。
咱们钓鱼圈有句保命口诀:“长得怪,判得快!”但凡钓到不认识的鱼,放流是最保险的做法。
珠江流域的老钓友应该都知道,芝麻剑自带“芝麻香腺”,有一股淡淡芝麻香味,堪称“淡水鱼王”。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再加上电鱼、绝户网等行为,让芝麻剑数量断崖式下跌,有濒危的风险。
不过,一个好消息是芝麻剑的人工养殖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据“贵州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2022年贵州大学研究团队,成功孵化出首批2000余尾芝麻剑鱼苗。
广西上林县的水产研究所,也在2024年开展人工催产试验,证实雌鱼性腺可发育成熟。这意味着人工繁殖芝麻剑,已从“不可能”走向“实验室可行”。
目前,广西、广东等地已有养殖户通过仿生态鱼塘的方式,模拟野外环境,小规模试进行试养,但产量很小尚没能形成规模化养殖。
芝麻剑需要流水环境刺激才能繁殖,人工条件下难以完全模拟自然环境,导致繁殖成功率低。同时,研究称芝麻剑存在雌鱼和雄鱼性腺发育不同步的特点,也导致其人工养殖面临极高的成本,难以进行大面积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