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气一元论学说,并将其应用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胜负作用即气的阴阳对立统一,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因此,在中医学中,气的概念,既有哲学含义,又有医学科学的含义,其内涵错综复杂,不可作单一的、片面的理解。
中医学将这一气学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人体内气机升降失调,对人体的气机影响各有不同,但其表现形式主要有气滞不行、气机紊乱及升降反作。如怒则气上即是说过于愤怒可使肝气过度上逆,气逆于上,血随气升,便可见面红目赤,青筋怒张,甚或眩晕,昏厥,发生中风一类的病症;喜则气缓,指心情过于兴奋喜悦,可使心气弛缓,血气涣散,不能上奉于心,神不守舍,而出现失神乃至狂乱等症;悲则气消,是说悲哀过度,可使肺失宣发肃降,出现气短、喘息等病症;恐则气下,是指心中害怕,精神过度紧张,使精气下陷,肾气不固,出现面色苍白,二便失禁等。生命的基本物质,除气之外,尚有血、津液、精等,但血、津液和精等均是由气所化生的。在这些物质中,“精、气、津、液、血、脉,无非气之所化也”(《类经·脏象类》)。所以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的气,源于先天之精气和后天摄取的水谷精气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活动作用而生成。这股气,由空气、谷气、元气组成。空气由肺吸入,谷气从脾产生,元气自肾提供。因此,气虚体质是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相对不足,尤其是肺、脾不足造成的。肺司呼吸,主皮毛,和气息、呼吸、汗出有关;脾主运化,升清,和营养输送、提升血压、固定脏器有关;肾司二便和前后二阴,和二便、经带正常适度排泄有关。人体之“气”的存在,比如呼吸、心跳、胃肠蠕动、正常血压的维持、脏器位置的固定、营养向上输送到头面五官等。所以气虚的人,主要表现为不够气,不够力,气息轻浅,语声低怯,多汗,容易感冒,皮肤容易过敏,经常打喷嚏,肌肉松弛,四肢乏力,慵懒疲劳,排便无力,内脏下垂,血压偏低,头晕,白带偏多,月经淋漓不畅,经血色淡等。
总之,气的生成,一者靠肾中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二者靠肺、脾胃、肾三脏功能的正常。其中以脾肺更为重要。故临证所谓补气,主要是补脾肺两脏之气。在中医学中,气是物质与运动、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其基本含义,在宇宙,则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在人体,则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