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个世界太美好了,
生命让我们来到这里就是要为了爱。
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到多少个春天”。
2025年央视春晚, 来自江苏苏州昆山的外卖员王计兵登台亮相 为王菲演唱的歌曲报幕, 当主持人提到诗作《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时,王计兵这样说道。
近几年,外卖小哥、快递员、月嫂、司机等借助新媒介参与写作,让大家在文字中看到了世间万象和平民史诗,看到了普通劳动者作为写作主体的尊严与活力。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让我们共同聚焦这一群体,探讨他们如何在数字时代用文艺创作展现劳动者的风采。
在劳动中创作
他们锄头键盘两开花
在山东沂蒙山区,农妇吕玉霞用手机敲出了200多万粉丝追捧的“网络文学奇迹”。这位从《唐诗三百首》中汲取灵感的“沂蒙二姐”,以锄头为笔,以大地为笺,将春耕秋收的汗水、邻里相帮的温情,都化作打动人心的文字。在世界读书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她的心声:“生命的亮光就在那些书中和诗行里。”
如今,她不仅用文字记录生活,在去年的蜜桃丰收季,她还把直播间搬进了桃园。从清晨到日暮,九个小时的直播里,她不仅卖光了自家的桃子,还帮乡亲们打开了销路。在她的带动下,现摘现发的“桃园直供”模式让老乡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她卖的不仅是农产品,更是一种人与土地的情感联结。乡亲们送来的饭菜、屏幕上滚动的点赞,构成了新时代“乡村共同体”的温暖图景。这种创作超越了单纯的“带货”,它让城市消费者看见:每一颗果实背后,都站着一位用双手丈量四季的劳动者。
城市里,外卖员王计兵用另一种方式书写着劳动者的诗篇。他在送餐间隙创作了三千多首诗歌,这位“外卖诗人”不满足于个人表达,更关注整个骑手群体的生存状态:“骑手是一枚枚尖锐的钉子/只有挺直了腰杆/才能钉住生活的拐角。”
王计兵因“外卖诗人”的标签走红,他不讨厌这个标签。“我知道这种光芒带给我的帮助有多大。但我最怕的就是失去诗意。媒体终有一天会从我的身边离开,我回归平静之后,希望网友偶尔想起来再回头来看一下王计兵(的作品)。”从流水线到文学殿堂,王计兵用二十载光阴证明:诗歌是每个认真生活者的心跳。那些沾着泥土、带着体温的文字,终将成为连接城乡的精神脐带。当他的文字被印成铅字,当“外卖诗人”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他证明了:诗意从不需要远离尘嚣,它就在电动车后视镜的颠簸里,在算法支配的缝隙中倔强生长。
在甘肃民勤的沙漠边缘,“田鼠大婶”裴爱民用日记记录着庄稼人的四季轮回。“我喜欢我的庄稼,苞谷麦子土豆,我热爱我的土地。”她的《田鼠大婶的日记》用最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手绘,让城市读者看到了真实的农民生活。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这位初中文化的农妇既惊喜又惶恐:“我只是写了一些农民的琐碎日常,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喜欢。”而最令她感动的是,许多农民读者告诉她:“你把我们农民的心里话说出来了。”
裴爱民蜡笔画作品
凭着数十年的书香滋养,2022年《田鼠大婶的日记》出版了,一天一篇日记,短小而简洁,用接地气的话语和生动形象的手绘,把沙漠边缘的农民生活深深刻进了读者的脑海中。这些碎片化的记录,最终拼贴成一部中国农民的生存史诗。当她的文字被出版社选中,当城市读者通过她的眼睛重新认识土地,她完成的不仅是个体表达,更是一场静默的文化启蒙——让被遮蔽的乡村世界获得言说的权利。
这些来自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创作,正在编织新时代最动人的文化图景。它们或许不够精致,却因真实而珍贵;或许不够专业,却因真诚而动人。当普通劳动者拿起创作的笔,他们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生活,更为这个时代留下了最鲜活的注脚。在这些沾着泥土、带着体温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文化最本真的模样——它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生活表达。
从“生活褶皱”处
感受新大众文艺的力量
从《诗经》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的田园牧歌,到《悯农》里“锄禾日当午”的悲悯情怀,再到新中国“铁人精神”的工业叙事,劳动始终是中国文化最深沉的底色。但今天的劳动者创作,为这一传统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王计兵的诗集《赶时间的人》,以骑手视角看待城市发展:“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这些诗句用劳动者特有的比喻系统,重新定义了都市空间的象征意义。同样,“田鼠大婶”裴爱民在日记中写道,“一棵树,有果无果,问心无愧,春荣秋凋,自然生长。一个人,或贫或富,光明磊落,保持初心,积极向上。”这种创作实践证明:劳动者的生活经验中蕴含着乐观、通达的人生哲学。
通过数字平台,原本分散的个体经验正在形成新的文化共同体:城市消费者在直播间下单助农,文学教授在诗集中读懂骑手,知识分子通过日记重新认识乡村。这种连接不是自上而下的启蒙,而是平行视角的对话。当骑手的餐箱变成了流动的王计兵诗句展台,当田鼠大婶的日记进入中学语文课本,这场始于“生活褶皱”的新大众文艺崛起,正在回应“谁来书写”的时代命题。当建筑工地的敲打声、厨房的翻炒声、键盘的敲击声都成为时代的韵脚,我们见证的不仅是文艺创作群体的扩容,更是文化本质的回归。
在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我们致敬的不仅是体力劳动的付出,更是精神创造的勇气。
重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在数字时代获得全新诠释。当我们在数字时代的星空下回望,会看见这些劳动者用双手在大地写下的诗行,比任何霓虹灯标语都更璀璨夺目——因为那里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流淌着泥土的芬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才是数字中国最动人的文化图景。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作者 | 白安琪
图片均来源自网络
编辑 | 白安琪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