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蹲在门槛上扒拉饭碗,盯着日历直嘟囔:“立夏搁五一尾巴上,这日子头咋跟往年不一样?
”村头老槐树影子还没拉正,王婶就在菜地里掰莴笋,叶子上的露水沾湿袖口:“老辈人讲‘三样不上桌,福气不进门’,现在的小年轻,怕是连哪三样都叫不上喽。
”打记事起,立夏就像根绳子,一头系着春天的尾巴,一头牵着夏天的热辣。
老辈人说,这节气是老天爷给庄稼人敲的梆子,该换个精气神儿拾掇田垄了。
可今年这立夏,偏偏撞上五一假期。城里回来的小轿车堵在村口,年轻人拎着行李箱往家赶,却没几个人记得往灶台上摆鸡蛋、莴笋和豌豆。搁过去,迎夏仪式多讲究啊。
皇帝带着大臣穿红戴赤去南郊祭天,咱老百姓虽没那排场,可家家户户煮立夏蛋、挂网兜,孩子们满村跑着斗蛋,蛋壳碰碎的“咔嚓”声里,藏着对“不疰夏”的盼头。现在呢?
手机里的节气提醒叮咚响,超市冰柜里的鸡蛋码得整整齐齐,可谁还会花心思给鸡蛋染颜色?
王婶说,前几日给孙子编网兜,孩子直摆手:“奶奶,这玩意儿戴出去像幼儿园小朋友!”更让人唏嘘的是“秤人”习俗。老槐树下架起的木秤早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电子体重秤。
当年司秤人那句“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的吉利话,如今在健身App的卡路里计算里,显得格外单薄。要说变化最大的,还得是“尝新”。
老辈人讲究“立夏见三新”,樱桃、青梅、麦子是桌上客,可现在年轻人的餐桌,小龙虾、冰可乐成了主角。菜市场里莴笋堆成小山,豌豆荚青嫩欲滴,却少了主妇们挑挑拣拣的身影。
“不是不爱吃,是没时间鼓捣。
”村里开小卖部的小张说得直白,“红烧鸡蛋要炒糖色,莴笋炒肉得切细丝,豌豆炒虾还得挑虾线,哪有外卖来得快?
”可老辈人不这么看。李大爷蹲在灶台前翻弄铁锅:“这些菜不是随便吃的,鸡蛋是盼着身子骨结实,莴笋是图个清清爽爽,豌豆嘛,是指望日子圆圆满满。
”他敲敲锅沿,“现在的娃,啥都讲效率,可老规矩里的念想,能算效率吗?”争议就这么明摆着:一边是快节奏生活里逐渐褪色的传统习俗,一边是刻在节气里的农耕智慧。
当“立夏吃蛋防疰夏”变成朋友圈里的养生段子,当“秤人”习俗成了老人嘴里的古早故事,那些藏在碗碟里的讲究,到底该丢还是该守?你看田里的豌豆苗,正顺着竹架往上爬,和几十年前没啥两样;村口的老槐树,依旧在立夏这天投下浓荫,可树下的光景早变了。
年轻人拎着奶茶从树下走过,老辈人捧着饭碗坐在门槛上,中间隔着的,不只是一碗立夏菜的距离。我个人觉得,节气习俗就像老房子的房梁,看着老旧,却撑着整个家的念想。当立夏撞上五一,与其说这是时间的巧合,不如说是传统与现代的一次碰面——咱不能让“福气不进门”的老话真成了空话,也不能让年轻人觉得这些习俗只是老掉牙的故事。
就像王婶现在还坚持在立夏这天做三样菜,她总说:“哪怕孩子们只尝一口,这规矩就算没断。
”锅里的豌豆炒虾飘出香味,混着窗外的蛙鸣声,倒让人想起那句老话:“节气是老天给的刻度,人心里的刻度,得自己守住。
”老辈人说的“三样不上桌,福气不进门”,到底是图个口腹之欢,还是守着那份和节气打交道的敬畏?当我们在五一假期里忙着出游、聚餐时,或许该留个心眼:那些藏在传统里的智慧,不该在时光里走散。
毕竟,夏天的热辣刚开场,田里的庄稼正等着农人用老经验去照料,而餐桌上的三样菜,不仅是应季的美味,更是一辈辈传下来的生活哲学——顺应时节,敬畏自然,日子才能像立夏的太阳,红红火火,稳稳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