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至24日,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惠州市教育局承办的走进惠州教研帮扶活动中学信息科技学科专场在龙门县臻德实验学校举行。此次活动分高中信息技术与初中信息科技两个专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集体研课、优质课展示、评课研讨、专题讲座等环节,旨在为教师搭建交流互鉴的平台,共同探索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路径,推动惠州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活动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信息技术(信息科技)教研员、编审朱光明老师全程参加指导,中山市教育与体育局信息科技教研员、省特级教师陈明宏老师,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高级教师邱崇志老师、匡成佳老师,中山市烟洲中学李晓洁老师等中山市优秀教师、名教师组成省教研院帮扶专家团队授课指导,惠州市及县区信息科技学科教研员、核心备课组成员,惠州市邓碧军名教师工作室、肖向名教师工作室以及叶润平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与成员,各中学信息学科老师共同参与教研活动。
集体研课:课堂生成,共同提高
高中专场活动采用“接力课”形式开展,李晓洁和龙门县龙门中学姜秀云老师分别带来了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李晓洁以“体验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主题,从《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入手,巧妙地引入六度分隔理论,设计了一系列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编程验证人物关系距离的活动。姜秀云则以“记忆力大挑战之走进算法”为主题,通过游戏导入测试学生的记忆力,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三种控制结构,并对Python程序进行验证。
在初中专场,龙门县实验学校以“开启物联网之门”为主题,通过引入“小爱同学”智能语音助手,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互动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物联网的核心思想。匡成佳以“惠州龙门农民画智慧环境监测系统”为切入点,结合本地特色文化,引导学生利用软件+平台和掌控板等工具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
在集体研课环节,专家团队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两个学段4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给予指导,并提出了优化建议。通过集体研课,教师们不仅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和心得,还在专家的指导下,共同探讨了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和教学难点。这一环节不仅提升了教师们的教学设计能力,更为后续的优质课展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优质课展示:教学智慧,光芒闪耀
高中学段
当传统文学遇上AI:《体验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李晓洁在课堂上提出“最多不超过6个人就可以认识世界上任意陌生人”“老师与你们之前是怎么认识?”等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随后,她引导学生利用六度分隔理论,通过计算机编程验证人物之间的距离。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深刻感受到了算法的效率,理解了Floyd算法计算最短距离的思想。
李晓洁的课堂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了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学生们积极讨论,互相协作,气氛热烈。李晓洁还巧妙地将传统文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算法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这种跨学科的教学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游戏中的算法之旅:《记忆力大挑战之走进算法》
姜秀云采用接力形式,通过“10秒记住本地10个镇名”的游戏导入测试学生的记忆力,以“记忆力大挑战”游戏为引子,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她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记忆力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随后,姜秀云引导学生分析测试数据,引入算法的概念。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姜秀云通过具体的Python程序示例,让学生们学习三种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修改程序,优化算法,最终实现了对记忆力测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姜老师的课堂以互动式教学为核心,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在实践中增强了使用算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提升了信息素养。
初中学段
智能助手引领的物联网之旅:《开启物联网之门》
龙门县实验学校叶梅灯老师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物联网入门课——《开启物联网之门》。叶梅灯邀请智能语音助手走进课堂,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走进物联网的世界。课堂上,叶梅灯巧妙地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物联网的核心思想,并通过互动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物联网技术的魅力。
课堂上,叶梅灯展示了物联网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实际应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联网技术对生活的改变。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气氛热烈,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匡成佳以“惠州龙门农民画智慧环境监测系统”为主题,带来了一堂融入本地文化特色的实践课。匡成佳以龙门县本地特色——龙门农民画为切入点,创设了保护龙门农民画的情境。课堂上,匡成佳引导学生利用软件+平台和掌控板等实验工具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
匡成佳的课堂设计注重实践操作,学生们通过分组合作,利用掌控板采集环境数据,并通过软件+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还增强了对本地文化的保护意识,将本地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了信息科技学科的育人价值。
评课研讨:思想碰撞,共建共享
优质课展示结束后,授课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教学反思,现场教师们聚焦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方法的创新融合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等关键点,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评课研讨。
李晓洁在反思中提到,她希望通过《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这一切入点,以大单元设计,整合教学内容,探索开展深度学习,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同时,她也意识到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引导。
姜秀云则表示,通过游戏导入的方式,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她认为,未来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算法思维。
叶梅灯在反思中提到,通过引入智能音箱,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她认为,未来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物联网技术。匡成佳则表示,通过本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方式,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工具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指导。
现场教师们对两个学段4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高中课堂中,惠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邓碧军老师认为两节课的亮点明显,一是均能较好理解课程标准与学科概念,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二是能创设真实情境,调动学生开展真实学习;三是能有效组织开展小组协作,促进课堂“教-学-评”有效生成。对两位老师的课堂也给予了相应的建议,比如对李晓洁在丰富课堂支架与深化情境探究等方面可进一步加强;对姜秀云则在课堂的言语互动与深度思考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中山市教体局教研室陈明宏老师围绕“知识主线+活动主线+学科本位”对两位老师的课堂进行点评,他认为李晓洁的课堂在聚焦名著中的人物关系,用本学科的思想,通过算法对其进行数字演绎,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姜秀云的课堂更多在于通过课堂的提炼与表达,让学生深入理解算法的思维。
初中课堂中,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邱崇志老师认为,叶梅灯的课堂通过智能助手与学生的互动,生动地展示了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认为,叶梅灯的课堂在情境创设和互动环节设计上非常成功,但可以在实验操作环节增加更多指导性提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
惠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肖向老师对匡成佳的课堂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匡成佳的课堂将本地文化与科技完美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肖向建议,在实验操作环节可以增加更多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现场其它老师普遍认为,李晓洁的课程设计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姜秀云则以互动式教学为核心,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堂课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展现了教师们扎实的教学功底和精湛的教学技艺。
在讨论中,教师们还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和心得。龙门县一位教师表示:“李老师的跨学科教学设计让我深受启发,还可以迁移到《三国演义》等其它名著作品的分析上,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位教师表示:“姜老师的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也有老师表示:“叶老师的课堂通过智能助手的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物联网技术的魅力,这种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学习。”还有老师表示:“匡老师的课堂将本地文化与科技完美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专题讲座:专业引领,示范辐射
开启智能教育之门:《物联网实践与探索》
邱崇志作讲座《物联网实践与探索》。他结合多年开展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通过丰富的案例,深入讲解了物联网技术应用以及实验教学应用与探索。他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及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物联网相关内容向老师们讲解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技术架构,其间还融入他在澳门2年的教学实践中所开发的课程经验,详细介绍了物联网在教学中的多种应用场景,为现场老师提供信息科技实验教学的实施、物联网课程教学在小初高学段衔接等方面的方案,大大激发了教师们对物联网教学的浓厚兴趣。
回归学科育人本质:《信息技术教学该关注什么?》
陈明宏以《信息技术教学该关注什么?》为题,从信息学科大概念、学科价值以及学科发展等核心问题出发,剖析了学科素养发展、教学方法融合、教材创新使用以及实验探究实施等要点,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以及教学方法的融合创新。他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了如何在课堂上通过项目式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着力提升学生的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与创造力,提升运用学科思维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勉励老师们要践行“为未来而教”的教育思想与行动实践。
活动总结:AI赋能,专业发展
活动最后,邓碧军对本次省教研院走进惠州教研帮扶活动的指导老师与专家团队表示衷心感谢,鼓励老师们要加强学科理论研究,善于借助教育理论支撑教学教研,加强学术表达能力培养,关注教学全过程中的“是何,为何,如何与若何”,对标映射到实验教学的“情境描述、建模设计、推理验证与结果拓展”各环节,加强人工智能赋能的项目式教学、跨学科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为区域信息科技学科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编辑:广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