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司法智慧
——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题调研上海法院活动侧记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提升代表委员意见建议办理质效,4月14日至17日,最高人民法院邀请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海事审判等工作提出相关建议提案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赴上海法院开展专题调研活动。
完善保护机制,提升软实力
2024年12月22日,上海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成为全球首个突破5000万标箱大关的集装箱码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连续5年稳居全球前三。
这一亮眼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
“海事审判、海事仲裁是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软实力!”全国人大代表、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油运库船长倪迪感叹道。
通过调研,代表委员了解到,上海海事法院通过搭建海事司法服务网络、建设海事诉讼专业技术平台等,将司法服务触角延伸至航运业发展的前端末梢,例如浦东引领区、自贸试验区、国家级船舶产业基地、港航企业等,为当事人和航运企业提供多种便捷司法服务。
“我是船员出身,拥有25年的航海经历。船员这个职业具有显著的涉外性,但是现有法律不足以覆盖船员的合法权益保障问题,所以这几年我每年都在呼吁船员法单独立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倪迪提出了加强船运业司法保障机制、加快推进船员法立法等相关建议。“希望能进一步完善船员条例或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将船员队伍发展深度嵌入国家安全和法律的框架中。”
上海海事法院法官为代表委员演示操作长三角海事诉讼服务一体化平台。
“上海法院积极打造国际海事争议解决优选地,有效提升了法治软实力、规则引领力、企业投资吸引力和国际公信力。”全国人大代表,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北仑矿石码头分公司卸船机司机、副班长郑国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建议推动海事仲裁发展,引进更多专家型仲裁人才,全面提升中国海事仲裁的公信力和国际竞争力。
郑国建议,强化长三角海商事司法协作,进一步健全上海、宁波等长三角地区海事法院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全国海商事纠纷多元解纷平台,破解涉外海商事案件审理难点。
代表委员在上海市青浦区法院朱家角法庭调研。
代表委员还了解到,青浦区人民法院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法院、浙江省嘉善县人民法院一同积极推动打造“全域协同”法庭工作联盟,将协作机制拓展至三地12家人民法庭,凝聚司法合力,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建议大力推动涉外海商事审判建设,协同推进海商事审判、海商事仲裁等工作,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司法需求,为建设国际海商事审判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全国人大代表、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城镇经济与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子铱在今年两会期间建议,持续提升涉外审判能力。经过深入调研,她建议法院要加强对自助泊船、避撞规则等新兴领域法律规定的研究探索,完善海事法律规则供给,并强化涉外海事审判人才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协常委、合肥工业大学校长郑磊在今年两会期间建议,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科技赋能大有可为,上海海事法院通过技术手段还原海上事故发生过程,让我印象深刻。”郑磊建议,要加强国别、区域等涉外法治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对外开放等战略实施,增强我国的话语权和涉外司法话语体系;要加强底线思维,进一步研判防控技术风险和未来可能影响公共利益的风险。
护航企业出海,扩大影响力
“现在开庭!”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法庭内,一起国际商事案件正在由上海国际商事法庭法官有条不紊地开庭审理中。
“这次庭审让我看到上海法院在涉外商事和海事审判领域的专业化、国际化和创新性。”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钦州供电局计量中心经理、党支部书记苏圆圆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建议,建设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业化涉外审判人才队伍,不断提升涉外、涉新质生产力案件的质效水平。
苏圆圆建议,加强对涉外商事、知识产权等法律制度及其适用的研究,在尊重国际规则的同时依法维护我国合法权益;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加强交流合作,以司法实践提升我国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2024年7月,上海法院证券期货犯罪研究中心在上海一中院设立。一本证券期货犯罪案例工具书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斯浪的注意,他拿起工具书翻阅起来。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袁斯浪建议,要强化企业涉外法治保障,推动建立跨界示范协作和跨境司法协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我能感受到法院在涉外人才培养、涉外案件审判质效等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建议加强我国法律法规与国际法律法规体系的接轨,破解中小企业出海维权难、周期长等痛点,提升中资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话语权。”袁斯浪说。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誉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玮一直以来都密切关注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并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建议为重庆企业出海提供更多司法保障,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的数据化举证。
“通过这次活动,我能看到国际上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我国司法裁判或司法程序。”陈玮建议,要注重在人工智能驾驶、数据跨境纠纷等新兴领域构建涉外司法体系,加快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规则,引领中国企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企业出海。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司法是法治中的重要一环。司法对于服务和保障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涉外审判方面,建议加强我国司法与国际司法的对接,明确司法主权,依法保护我国企业和我国公民在境外活动和发展时的合法权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建议纠治趋利性执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山东国曜琴岛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主任李连祥在今年两会期间建议,构建“保护—转化—服务”三位一体的法治保障体系,助力民营经济走出一条现代化、法治化发展之路。
“企业走出国门后,一般都需要深入境外发展经营。建议专业化的涉外法庭、涉外法官通过指导性案例帮助出海企业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法律规则,这也是‘三位一体’中的重要一环。”李连祥表示,“走出去”和“引进来”应该是同步的,对国外法律规则的了解也有利于国内法律规则的完善。
上海一中院法官为代表委员介绍多元解纷工作情况。
“中国法院完全有能力做好涉外审判,因为我们不仅有专业的审判组织、良好的人才基础,还有公平的市场环境。”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律师协会会长刘建国建议,通过组织专业的培训,加强涉外审判队伍建设,鼓励法官多参加与国际相关的法律活动,在实战中提升涉外审判专业化水平;引进更多国际航运、仲裁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工作中;联动高校打造法律数据库,优化域外审判法律检索机制;推广英文审判,使用英语进行举证、辩论等庭审流程,提高国际当事人参与感,同时发布双语判决书,增强海商事审判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跨境证据的互认,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固定证据,加强国际司法协作。
利用科技赋能,增强竞争力
“民营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时,更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维权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雪琴在今年两会期间建议,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建议加大对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要让中小微企业知道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更要让大家自觉抵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这是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是尊重他人的智慧结晶。”崔雪琴说。
上海三中院法官为代表委员演示操作诉讼服务自助终端机。
代表委员了解到,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立足审判职能,通过与23家专业调解组织和1家仲裁机构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多元解纷机制,加强涉外知识产权审判,服务科技创新,引导经营主体公平竞争、创新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近年来一直十分关注企业创新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并提出严惩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等相关建议。“对法治的重视,就是对企业最好的支持。调研过程中,我看到上海法院在涉外海商事审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我觉得这些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想要融入国际化大市场,就需要对这方面法律知识有更多了解。”
“我们企业就是在知识产权的纠纷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开发一项新技术,需要付出很多成本,但违法成本很低。所以要继续加大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的力度。”董明珠建议,对于利用不正当手段“恶意挖人”的行为也要加大惩罚力度。
“上海高院构建的数字大模型,对审判工作提质增效的效果很显著。”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宝武集团中南钢铁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世平表示。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世平建议,推进数字法院建设,加大AI技术在司法审判中的辅助应用:“无论是涉外审判还是海事审判,都需要科技赋能,希望将数字法院建设成果全流程贯穿在法院工作中。”
上海高院法官为代表委员介绍上海数字法院建设情况。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构建的数字模型,已实现对内智能辅助办案、全程监督预警,对外方便群众诉讼、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运转效果。上海数字法院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数助办案、数助监督、数助便民、数助治理、数助政务”五大核心板块。
李世平表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产生会带来新挑战,建议法院通过司法实践发现和总结新问题,及时调整修改或制定新的司法解释等,让新技术的应用有法可依。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飞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峰近年来十分关注数字经济司法保护和优化营商环境:“一线法官在诉讼活动中的水平和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感受。建议加大对基层一线法官的业务指导,使其为企业提供更高质量的司法服务。”
刘文峰建议,持续加大数字法院的建设力度,利用好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尽快研发有效工具,组建专业的算法团队,以进一步提高涉外海商事审判工作质效。
“通过此次调研,我深刻感受到人民法院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等方面的主动担当。”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杨震生表示,人民法院通过专业化审判机制,有效维护了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定,为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
杨震生建议,建立健全涉外审判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一批精通国际规则、外语水平过硬、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化审判队伍。“相信中国司法定会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海洋强国建设行稳致远贡献更多智慧!”
来源丨人民法院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上海海事法院、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办公室
记者:何雨潇
责任编辑:张巧雨
编辑:孙小敏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