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迁槐序,厦园缤纷。走进思明校区,穿过嘉庚楼群,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与厦门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以下简称签约仪式)于4月28日举行,这是双方共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文件精神的切实举措。签约仪式后,“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活动”在厦门大学法学院启动并开讲。
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
系列巡讲活动现场
首次签约
构建法治人才合作培养的“共同体”
上海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龙头,厦门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厦门大学素有“南方之强”的学术底蕴,作为我国法学教育的重镇,在国际法、财税法、海洋法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而上海法院作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司法机关,近年来在金融审判、知识产权保护、涉外海事司法等领域积累了丰富实践。此次签约,是“上海法院智慧+厦门大学力量”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共育法治人才的重要举措。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与厦门大学
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贾宇与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尤延铖主持。签约仪式上,在贾宇与张荣的见证下,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王理秋与尤延铖分别代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厦门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张荣表示,高校是法治人才合作培养的第一阵地,高校法学教育在法治人才合作培养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希望以此次签约合作为新起点,依托厦门大学前沿学术积淀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鲜活实践沃土,探索高校与法治工作部门合作新范式,推动双方在涉外法治人才合作培养、司法体制改革创新等领域结出累累硕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讲话
贾宇就双方深化合作提出三点展望:夯实专业根基,构建法治人才合作培养的“共同体”。通过双向交流,实现师资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赋能区域联动,树立沪厦两地合作的“新标杆”。在合力服务国家战略上树立标杆,在合力破解司法难题上树立典范。深化合作机制,推动院校合作取得“新成果”。推动法院的“案例”成为高校的“教材”、高校的“智慧”成为法院的“方案”,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上海法院智慧和厦门大学力量。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贾宇讲话
巡讲启动
扩大法治人才合作培养“辐射圈”
签约仪式后,“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厦门大学巡讲活动”启动。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出席活动并致欢迎辞,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二级大法官贾宇出席活动,并开展厦门大学站系列巡讲首场授课。
贾宇与张荣共同启动巡讲活动,作为双方签约后的首次合作活动,这不仅是对前期合作共识的落地实践,更是双方携手共育法治人才的新起点。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贾宇与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共同启动巡讲活动
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超鹏主持活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王理秋介绍系列巡讲项目情况。作为本次系列巡讲活动授课的实务专家,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二级高级法官朱丹,上海金融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二级高级法官单素华,上海铁路运输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二级高级法官余冬爱出席活动。来自厦门大学的老师、学生,以及厦门、福州两地法院、检察院系统和律师代表等参加活动并聆听授课。
张荣表示,厦门大学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学校推动新时代法学学科和法学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本次“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活动”,将为学校师生提供近距离接触司法实务一线、深入了解司法实践动态的宝贵机会。相信在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中,在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推动下,将共同探索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法学教育新模式、新路径,为以法学之道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出席活动并致欢迎辞
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超鹏主持活动
厦门大学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历经百年风雨,秉持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立校志向,形成了“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厦门大学的法学教育,始终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自1926年设立法科以来,厦大法律人始终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自身的发展融入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进程,成为法律界和各行业的中坚力量。2023年,厦门大学法学院获批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合作培养创新基地,依托丰富的涉外法治人才合作培养经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处理国际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
现场,王理秋介绍“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项目和巡讲专家,“我们期盼,厦门大学的法学教育,能通过上海法院实践前沿所带来的经验分享,培养出更多既精通理论又熟悉实践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王理秋介绍系列巡讲项目情况
现场开讲
刑事司法实务前沿的深度对话
此次厦门大学系列巡讲活动,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二级大法官贾宇以《新时期刑事司法的理念与实践》为题,做领衔首讲,“我长期学习刑法学,也从事刑事司法实践,在学习研究和司法处理过程中,有不少体会,借今天的机会,与大家做一些交流。”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二级大法官贾宇开展系列巡讲授课
“在实践中,存在贯彻基本刑法理念不足的情况。”贾宇结合案例分析,在授课中不断提出问题,激发现场师生的思考:“这样处理,法律效果如何,社会效果如何,政治效果又如何?对厚植党的执政根基是否有利?”“新形势下,面对轻型犯罪占绝大多数的犯罪结构,我们要坚持慎刑理念,避免刑罚的滥用。”
从治罪到治理,贾宇进一步结合司法实务中的实践和研究,分析刑事司法理念从“治罪”向“治罪与治理并重”进行转变的要义。“‘治罪与治理并重’理念要求在审判实践中将犯罪治理放在与惩治犯罪同样重要的位置。在办案过程中,不能只盯着案件本身的正确处理,还需要深入剖析案件背后的问题实质,从制度机制上找原因、对策,推动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系统性解决。”
以慎刑理念切入讲座,层层深入谈到犯罪治理,贾宇进一步结合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判决的一起交通肇事案件解读“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理念,并以自己参与办理过的两个案件为例,交流对正当防卫判断标准的看法,“如果习惯站在事后的角度,以局外人的角色冷静观察,就很难捕捉到行为人潜藏于内心的行为动机、主观目的,更丧失了洞察案件中‘人情’的最佳视角。”
理论与实务深度对话的讲课,为现场校内外师生及来自厦门、福州两地司法实务部门的听众们带来更多思考。
“在当前轻罪治理的背景下,如何在制度层面保障慎刑理念在刑事司法当中的实践运行?”
“如何理解‘疑罪从无’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
“在未来的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将优秀案例的裁判转化为系统性规则?”
听课现场提问交流
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兰英在与谈中说,贾宇院长以生动深刻、图文并茂的讲课方式,结合自己丰富的司法实务经历,提出了很多司法实践中的智慧和经验。讲座谈到了五个方面的刑事司法理念,都非常重要和引人深思。特别是慎刑理念,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明德慎罚的理念与刑法的谦抑原则有着相近的内涵,这也意味着我们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守正创新,合理借鉴域外先进理念。“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的储备”,因此,作为高校的教师,首先要具备深厚的理论根基和跨学科的立体思维方式,将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也从实践中反哺提升理论。“风从海上来,花在厦大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把司法实务中的先进理念带进厦门大学法学院的课堂,提升了法学院在科研、教学以及培养人才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整体水平,希望未来院校在高质量法治人才培养的合作中,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兰英进行与谈
开启讲座之前,张荣为贾宇颁授厦门大学南强学术讲座纪念牌。
张荣为贾宇颁授厦门大学南强学术讲座纪念牌
在此次讲座后,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巡讲活动还将在厦门大学开展三次授课,分别聚焦知识产权审判、金融审判以及民事审判等领域,带来司法实务的思考与交流。
系列巡讲海报
第二讲主讲人是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二级高级法官朱丹,作为全国审判业务专家,长期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和理论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此次巡讲他将和大家一起交流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司法适用与立法完善。
第三位主讲人是上海金融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二级高级法官单素华,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金融审判工作经验丰富,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她将和师生一起探讨金融司法理念在审判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第四讲主讲人是上海铁路运输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二级高级法官余冬爱,作为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长期从事民事审判和理论研究工作,学术成果颇丰,他将带来民事审判的基本理念和裁判方法的思考。
听听首场讲课现场的他们怎么说
汪东升
厦门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科助理教授
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法治人才贡献力量
由贾宇院长领衔的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活动,深入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法院等政法机关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入高校,发挥了政法机关在法治人才合作培养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深化院校合作,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法治人才贡献力量。作为协同育人机制的一部分,贾宇院长以《新时期刑事司法的理念与实践》为题,以“慎刑”“治罪与治理并重”“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等刑事司法理念为指导,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用幽默的语言风格,充分展示了一位专家型院长对新时代刑事司法实践的细微观察,以他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给法学院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实践课。
刘恩雨
厦门大学法学院2024级刑法学博士
树立并保持对法律的热情
本次讲座从我国刑事司法实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刑事审判的理念为主线,辅以众多详实案例,展现了我国刑事司法发展历程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以及实务工作中总结的诸多宝贵经验,使我们实现了理念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同时,讲座中包含的不仅仅是刑法学本身的知识,还包括了刑事诉讼法学、刑事政策学、证据学等其他学科知识,使我明白作为刑法专业的学子,在进行学习时不能仅仅研究刑法,还要拓宽自己的视野进行多学科交叉,将“刑事一体化”理念深入贯彻到我的日常学习中。最后,贾宇院长在讲座中所体现的对法律的情怀与热爱让我深受感动,也激励着我将树立并保持对法律的热情作为自己的一门人生必修课。
苏靖健
厦门大学法学院2022级本科生
破除法律适用的‘机械迷思’
贾院长从我国轻罪案件占比上升、犯罪结构转型这一背景切入,从多个角度展开为我们讲述了新时期刑事司法的理念与实践。他以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案例为载体,为我们展示了学术争鸣和他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独到见解,整场讲座下来我感觉收获颇丰。尤其是“不能机械、教条地执行法律”这一观点让我印象深刻。良法善治的实现需要严密的制度框架,但更离不开对法律精神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我们要破除法律适用的“机械迷思”,让司法既彰显法律的权威,又传递出人文关怀。我也将以此次讲座为新的起点,始终保持求知热忱,矢志成长为能够担当时代使命的法律工作者。
高院供稿部门丨办公室、干培处、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
文字:张巧雨
摄影:周婧、董雪皓
责任编辑:张巧雨
编辑:左雨欣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