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有这么三个人。

一个是替秦始皇寻找灵丹妙药的江湖术士,一个是写出《道德经》这样巨作的哲学大家,一个是沉鱼落雁的倾国美人。

这三个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身份,属于不同的阶层。



但在史书的记载中,他们都走向了相同的结局。在完成各自的传奇后,他们突然从历史舞台上彻底消失,留给后人无尽的猜测与遐想。

而这一切,绝非巧合。

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去看看他们的失踪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徐福:东渡的谜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终于实现了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梦想。

但是到了晚年,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却陷入了对死亡的深深恐惧。

于是,秦始皇开始寻找天下的能人异士,希望借他们找到不老之术。

而徐福,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了秦始皇面前。



公元前219年,徐福见到了秦始皇。

这个上知天文地理、下通航海之术的术士,向秦始皇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仙境:在浩瀚的东海之中,有三座神秘的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山上住着长生不老的仙人,他们藏着让人永生的仙药。



秦始皇被徐福的描述打动了,他决定派徐福率领船队出海寻仙求药。

第一次东渡的时候,徐福带着一船的粮食、药材和各种稀世珍宝。

船队浩浩荡荡地从齐国的琅琊港启航。然而数月后,徐福的船队却无功而返。

秦始皇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后大怒,要严惩徐福。



徐福连忙向秦始皇解释,在他们马上要到达仙山的时候,海中突然冲出来很多不明生物,导致他们寸步难行,需增派弓箭手支援。

秦始皇没有立刻同意徐福的建议,但也没有惩罚徐福。

直到公元前210年,徐福在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时,再次请求出海。



第二次东渡,徐福精心挑选了数千名童男童女和上百名的能工巧匠,甚至还有各种花卉、种子、农具、布匹以及大量生活物资。

值得注意的是,徐福还带了可以建国安邦的法律文书。

随后,徐福带着船队出发,向东海驶去,却再无音信。



后来关于徐福的下落,除了《史记》中有一句“徐福到了平原广泽之后,就不再往前走了,在此处安邦建国,也没有再回去过”的模糊记载,再无任何文献综述有过徐福的下落。

不过关于徐福的下落,倒是在其他国家还有记录。



在日本的历史中,日本的和歌山县至今保留着徐福登陆的传说,当地还建有徐福墓和神社。

有意思的是,在日本弥生时代初期,日本确实突然出现了当时秦朝的农耕文明和青铜器文化,这与徐福东渡的时间很是接近。



除此之外,韩国济州岛也有徐福登陆的遗迹,还有学者认为船队可能到了台湾地区......

不过具体真相是怎样的,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两千多年过去了,徐福东渡后去往何处的真相仍然扑朔迷离,这也成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未解的难题。



老子:出关的玄机

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

当时的老子还是周王室的一个官员,并且是远近闻名的学者了。

但是他看到在周王室的统治下百姓民不聊生,他逐渐萌生了辞官的念头。



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部起了很大的乱子,这场大乱中周王室很多珍贵典籍或丢失或被抢。

此时的老子看着周王室衰微、典籍所剩无几,心里感到很失望,就决定离开洛邑,一路向西走,归隐于世。

于是,老子骑着一头青牛,简单地收拾了几件衣服,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老子路过函谷关的时候,守关的官员尹喜听说老子马上要来,就兴冲冲地亲自到函谷关外迎接老子。

刚一出关,尹喜就看到了一身素衣,满头白发、满脸白须的老子骑着青牛迎面走来。



尹喜早就听说老子学识渊博,深知这次能见到他的机会难得,便恳请老子是否能留下本著作,好让自己学习一下。

老子本来婉拒后悄悄离开的,但是看见尹喜十分真诚和好学的态度,就答应在函谷关留一段时间。

几天后,老子向尹喜辞行,走前留下了一本五千字的著作。



这本著作,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

这本书阐述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深邃思想,成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

老子在书中提出“上善若水”“大器晚成”等充满智慧的观点,在很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德经》完成后,老子将竹简交与尹喜,便骑上青牛继续西行去了。

从此之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关于老子任何的记载。有人说他西去化胡,有人说他隐居终老,道教则把他奉为太上老君。



《史记》中关于老子出关的记载十分简单,但这短暂的记载,却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老子出关时已经年过古稀了,但他依旧在短短几天内完成《道德经》这样思想深邃的著作,足以见得他的学识渊博和思想之成熟。



而他选择在完成著作后隐退,更体现了道家“功成身退”的处世智慧。

《道德经》问世以来距今已经两千多年,期间被翻译成了各国语言,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拥有一批“铁杆粉丝”。

而老子出关的故事,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哲理的典故之一。



这位智者的最后去向虽成谜团,但他留下的思想瑰宝却永远照耀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西施:红颜的归宿

公元前494年,吴越争霸的战火席卷江南。

越王勾践在夫椒之战战败,为了越国的百姓,勾践答应到吴国为奴三年。

三年的卧薪尝胆,让他带着满腔怒火和不甘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回国后他马上召见了文种、范蠡等谋士,一个以美人乱吴的计策逐渐成形。

同时,一位来自苎萝村叫做西施的浣纱女子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西施本名叫施夷光,因为住在西村而被称作西施。



越国花费三年时间对她精心培养,不仅让她学习《诗》三百的吟诵,掌握六艺中的“乐”和“御”,甚至要通晓吴国方言与宫廷礼仪。

为了让她更贴近贵族小姐的气质,越国用最上等的丝织品为她裁制华服,还要求裙裾摆动幅度、玉佩碰撞声响都要恰到好处。



公元前485年,当这个昔日的浣纱女站在吴王面前时,已然具备了超越真正贵族千金的仪态风范。

进入吴国宫廷之后,西施很得夫差的宠爱。

根据《吴越春秋》记载,吴王在姑苏台上特意建造了春宵宫,还打造了天池和青龙舟,每天都在此处和西施玩乐。



此后吴王夫差彻底不问政事,越王勾践知道,报仇的机会来了。

公元前473年,越国大军一举攻下吴国,吴国走向灭亡。

然后在吴国消失之后,西施也悄然消失在了历史中。

《越绝书》中曾记载:吴国灭亡后,西施和范蠡一起离去,隐居于世。



唐代陆广微《吴地记》甚至记载了二人隐居的具体路线。而《吴越春秋》则记越国把西施沉到了江里,让她带着这副皮囊结束生命。

这个记载更让西施的命运变得扑朔迷离。



但严谨来看,先秦史料对西施记载本来就不多,西施的真实结局或许永远都无法得到验证了。

而真实的西施,或许也随着春秋时期形势的变化,永远地定格在了某一个历史时期的迷雾中。



结语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徐福、老子、西施这三位传奇人物,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的人生轨迹虽各不相同,却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