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自汉末出现以来,迅速取代隶书成为官方字体,沿用至今,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字体,也是最受书家重视的字体,被认为是书法的基础,学习书法必学楷书,还是古代入仕的条件之一,古代官员无论是否能写好行草书,都要写好小楷书,这进一步提升了楷书的地位。



楷书在魏晋时期由于钟繇二王的存在让小楷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被后人归纳为魏晋楷书,气结字和用笔保留有浓厚的隶书印记,以韵致为上。



至南北朝时期,楷书出现了异彩纷呈的繁荣期,风格多样,其中一些作品当中隶书的印记已经磨灭殆尽,为楷书的规范化打好了基础,这个时期的楷书形质多变,被后人统一归纳为魏楷。



楷书进入盛唐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已经完全摆脱了隶书遗迹成为独立、成熟的书体,名家辈出,皆以法度为上,被后世誉为唐楷,唐楷是楷书发展史上的有一座高峰,后世楷书基本都延续唐楷风格,强调法度和规范。



楷书作为唯一的官方字体,本就会趋向规范化,唐朝对楷书的规划是一种必然,其后对楷书的规范化更甚,导致楷书的发展受阻,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至明清已经形成馆阁体,完全失去了艺术性。



被公认的最后一代楷书宗师是元朝书法巨匠赵孟頫,他的楷书由唐入晋,取法高古,颇受后人追崇,赵孟頫后也有很多绝美的楷书出现,但是都是继承大于创新,无法与前人比肩。



尽管清末民国期间重新提振碑学,魏碑受到重视,为楷书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且涌现出于右任这样的大师,但是取法魏碑的楷书虽然自然烂漫,却与人们心目中唐楷的印象相去甚远,碑学大师们的出现无法抚平人们对唐楷衰落的遗憾。



如今科技取代了书法的实用性,书法进入纯艺术的发展阶段,楷书书法不再承担官方责任,这为楷书的发展彻底解绑,让楷书迎来了开放发展的机遇。



今人书家抓住时机准备重新突破楷书发展瓶颈,著名书法家张旭光先生就提出“重振唐楷”的口号,得到众多书法家的积极响应。



其中另一位著名书法家洪厚甜先生更是提出要做赵孟頫后的楷书第一人的理想,立志要在楷书上取得决定性突破。



然而理想很丰满,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一旦习惯了规范,再想摆脱束缚就难如登天,洪厚甜先生尽管已经非常努力,但是距离他的理想似乎还很远。



从洪厚甜先生的楷书作品来看,他走的是传统的融合杂糅的路线,通过遍临诸帖,各取所长,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个人风格。



从洪厚甜先生的楷书中可以看到很浓厚的褚楷和魏碑的印记,也参杂了行、草书和隶书的诸多元素,确实做到了融汇杂糅,但是似乎并没有贯通,整体风格显得有些零碎,缺少和谐统一,距离被称为洪楷还不成熟。



所谓的融汇杂糅更多的是传统的渐变,也就是被动的等待自然而然的改变,这似乎是很多前人走的路线,这条路好的方面就是最终形成的风格和谐统一,与性格非常契合。



但是不足之处就是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不是所有的融汇杂糅都会取得成功,这也是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只有少数书家能够闪耀书坛,而绝大多数都略显平庸。



渐变已经被认为并不符合时代艺术的发展,当下更为推崇创变,也就是主动的去创新,而非被动的等待。



当今创变取得成功的典型代表就是张旭光先生和崔寒柏先生,张旭光先生和崔寒柏先生的书法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去研究,最终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张旭光先生行书以《圣教序》为根基,他用了很长的时间闭关变法,先将每个字都临的很像原帖,其后再按照自己的理念去调整,直到达到满意为止,最终形成了雄强、浑厚的个人风格。



崔寒柏先生则是利用书法字典逐字研究取法和结字,为此他翻坏了四本大字典,在这一过程中他不断抛弃习惯,重铸习惯,难度可想而知,不懈的努力加上超高的天赋,才造就了崔寒柏先生今天的书法成就。



这些成功的创变足以证明楷书或者唐楷是完全可以取得突破的,但是走传统的渐变路线即便是书法实践丰富的古人尚且难以成功,何况已经失去实用性书写环境的今天,洪厚甜先生的理想想靠渐变实现恐怕是时不我待,塌下心来去主动创变才是正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