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全国书法大展里,写楷书的创作者没多少人。和其他书体比起来,楷书好像被大家冷落了,甚至有人直接说它是 “弱势书体” 。在这种大环境下,规矩又正统的唐楷更是无人问津,处境相当尴尬。

在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上,来自江苏南通的青年书法家宋建峰,带着一幅有着褚遂良风格的楷书作品,成功入选。要知道,这可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书法展览,能做到这一点可太不容易了!以往很少有这种情况。宋建峰这次成功入展,一下子打破了唐楷在当代书法展览中不受待见的局面。这背后,是他一直坚守传统楷书艺术,努力传承的结果。他用自己的行动,让唐楷重新被大家看见,给楷书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力量 。



宋建峰是青年书法家。他的作品在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得到认可,在第八届楹联书法展获奖。这两个都是国家级展览,宋建峰在其中都以楷书创作,且风格都是褚遂良体,可见他对褚体楷书情感深厚,技艺精湛。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上,宋建峰的入展作品是篇幅大、字数多的楷书作品。他抄录明代散文家张岱的《西溪》,全文 200 多字。创作字数这么多的楷书作品,宋建峰在形式上巧妙构思,采用两个条幅拼接,中间用深色窄条间隔,既让作品保持整体性,又增添视觉层次感。



当下书法创作,作品字数增多,篇幅变大,给读者造成阅读负担。宋建峰保持作品形式简单、自然,通过巧妙设计,让读者阅读体验更轻松愉悦。他这种创新尝试,探索了传统楷书艺术,补充了当代书法创作形式。



宋建峰这件楷书作品,从艺术渊源看,风格与褚遂良楷书有明显联系,尤其和《阴符经》(大字作品,是否为褚遂良所作存争议)颇为相似。学术界和书法爱好者普遍认同、赞赏《阴符经》的艺术成就。

褚遂良楷书受王羲之、王献之等影响,风格端庄典雅、流畅自然,在唐代楷书大家中独具特色。宋建峰这件作品,笔法运用和整体气息都深刻体现褚体楷书精髓,达到形神兼备境界 。



宋建峰的入展作品,笔法运用熟练,结构开阔大气,节奏明快,线条刚劲。这展现出他有扎实的书法功底。但以更高的书法艺术标准衡量,宋建峰的作品在模仿褚体方面水准高,可作为国家级展览作品,仅形似不足够。

在书法学习和发展进程中,宋建峰这件作品或许处在较初级的临摹阶段,也可说是 “集字” 阶段。真正的书法创作,需在深入研习古人书法后,融入自身思考感悟,形成独特个人风格。这既要求深刻理解掌握传统书法,也需要艺术家具备创新的勇气与能力。

所以,对宋建峰及所有专注书法艺术的创作者而言,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探索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是值得思考并努力的方向。这既关乎个人艺术成就提升,也关乎整个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只有持续推陈出新,古老的书法艺术才能焕发生机,获得更广泛认可赞誉。



国展,那可是咱书法艺术领域里顶顶厉害的展示大舞台啊!对于能入选国展的书法作品,评判的标准可不能仅仅局限在模仿古代书法、原样照搬古人的东西上。那些入展的作品啊,得有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还得充满创新精神才行。就拿宋建峰用 “集字” 这种方式创作的作品来说吧,如果国展仅仅把模仿古人当作唯一标准,那这类作品恐怕很难在国展上得到认可,很难在这个大舞台上崭露头角。

面对这样的评判标准,好多书法爱好者都犯起了愁,心里直犯嘀咕:照着古人写,写得像了吧,还不够格;写得不像吧,又说不对,这到底让人咋整啊?其实啊,书法学习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是一个慢慢吸收、好好消化,最后实现创新的漫长过程。刚开始学书法的时候,能把古人的字写得有模有样,这只是跨进书法大门的第一步,算是打个基础罢了,远远算不上是最终的目标。要是大家都只知道模仿古人,满足于写得像古人,那书法艺术就没办法向前发展了,早就停滞不前了。想想看,历史上要是没有书法家们的创新,哪会出现颜真卿、苏轼这样了不起的书法大师呢?他们的字要是和古人一模一样,没有自己的特色,又怎么能在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呢?

每一位热爱书法的朋友都得明白,“师古” 也就是向古人学习,这只是我们学习书法时用的一种方法、一个手段,绝对不是我们学书法的最终目的。我们去钻研古人写字的笔法,琢磨字的结构,感受字里行间的气韵,都是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书法艺术的精华所在,为以后搞创新打下坚实的底子。但真到了自己创作书法作品的时候呢,就得在认认真真、深入学习古人书法,把古人的东西吃透的基础上,再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内心的感悟都加进去,这样才能慢慢形成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个人风格,才能在书法这条路上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