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令全军!要么活捉此人,要么击毙此人!”
时值1987年,越军前线情报组织得到一个新消息——解放军27军老军长的儿子正在猫耳洞孤身守卫。
这让越军激动不已,他们决定对这位老将之子下手,以打击解放军的士气。
那么越军最后成功了吗?
在此之前,我们不如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老山轮战。
【老山轮战】
简述老山轮战
解放军当时特别重视老山,主要是因为此地对中国战略意义重大。
老山是中国云南省的咽喉要地,它刚好位于中越边界的骑线点上,主峰海拔为1422米。
若其被控制在我国手中,那么向南可鸟瞰几乎整个越南老挝,但如果其被控制在越南手里,越南便可以向北监视中国境内方圆25公里范围的各个动向。
在1979年解放军结束对越自卫反击战后,越南方面极其不服气,于是又开始在老山以及者阴山搞事情。
【越军在老山】
一开始解放军方面比较克制,但随着越军越来越嚣张和疯狂,解放军决定于1984年4月28日打响收复老山的战斗。
此后一直到1989年,解放军各大军区部队轮番上阵,一为消耗越南,二也是为了有个好的实战场练兵。
在整个老山争夺战期间,解放军前前后后出动了10个集团军,也是因为如此,该战又被称为“老山轮战”。
【老山轮战】
轮战期间,解放军其实也沿用了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采取的大消耗战术,即使用大量火炮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举例来说,比如1984年4月2日,解放军边防部队便集结了上万门各式火炮,只听指挥部一声令下,万炮齐发,密集的炮弹砸在越军构建的永久防御工事和半永久防御工事上。
这为接下来步兵的冲锋创造了有利条件,并非常有力的震撼和打击了越军。
【老山轮战万炮齐发】
不过越军当时也是重度魔怔了,甭管前线损失多么惨重,在黎笋政府的要求下,仍然有一波又一波的越军赶赴老山作战。
值得一提的是,许是因为明白自己正面硬刚解放军刚不过,越军后来颇为重视前线情报获取。
如1987年时,越军就打探到了解放军27军老军长的儿子王镇疆正孤身坚守一处猫耳洞。
考虑到其身份的特殊性,越军当即决定要么活捉他,要么击毙他。
并且越军方面很自信自己能完成相关任务。
这又是为什么?原因在“猫耳洞”身上。
【老山上的猫耳洞】
“猫耳洞”
“猫耳洞”是一种存在于老山战场上特有的单兵掩体,其造成的作战环境相当恶劣。
以曾经参加过老山轮战的唐怀林为例,他后来回忆自己当年在猫耳洞戍守的岁月时就说:
“趴在猫耳洞里,你不能活动,当然你也没有活动的空间,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自己的防御区域,时间一长,臂麻了,眼酸了,整个身子都僵了,这种滋味,不是谁都能受得了的。”
之所以不能活动报告,这是因为猫耳洞很小,小到了什么程度呢?唐怀林表示:
“就在山坡上掏一个洞,两片狐形的钢瓦往里一插,合起来就是一个单兵掩体……就在山坡上掏一个洞,两片狐形的钢瓦往里一插,合起来就是一个单兵掩体。”
【解放军在猫耳洞中】
而这样的掩体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天气不好的时候,若越军趁机偷袭,悄悄潜伏到猫耳洞洞口朝内一通扫射,大罗神仙恐怕也救不回中弹的战士。
正因如此,越军才会很自信自己能拿下王镇疆。
拿下王镇疆?天真!
王镇疆在当时是所在团部唯一的一名军官,他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心理压力和责任。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名将领必须充分考虑到前线的情况,如此才能尽可能减小同伴的伤亡。
【老山战场上的指挥人员】
王镇疆长期以来,都在反复琢磨如何才能更好的抵御越军的偷袭,保护自己和战士们的生命安全。
在1987年11月24日以前,王镇疆率领战士们有序的进行着防卫反击。
然而在这一天凌晨,因为部队指挥系统的失误,导致越军发起的突袭成功了。
当时团里的新兵李少云被敌人炸断了双腿,但仍然坚持驻守在自己负责的猫耳洞当中,精准射击毙杀敌人,力争减轻战友们的对敌压力。
【李少云烈士】
但李少云毕竟只是一个人,且受伤严重,最后他因为失血越来越多,反击越来越迟缓,最终牺牲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
战争结束后,王镇疆看着李少云的惨状久久没有言语,他痛苦、难过、自责,但又强迫自己尽快脱离这样的负面情绪,因为牺牲已经酿成,他还要对那些活着的战士们负责。
王镇疆努力调整好情绪后,连夜制定“四铁律令”,即:
“如遇敌袭,5分钟内必须上报;伤员后送通道全天候畅通;呈梯次配置火力支援;指挥层级进行扁平化管理。”
【老山战场上的指挥人员】
因为包括李少云烈士在内的战士们顽强抗击,敌人最终没能如愿抓住或击毙王镇疆,但他们又不愿意就此放弃,于是很快再次发动进攻。
这次因为王镇疆提出的“四铁律令”,几乎是越军才靠近不久,我军这边就发现并迅速部署起来。
考虑到越军对丛林作战极其熟练,机动性也很强,于是王镇疆直接下令火力覆盖越军暴露的周边地区,然后再补枪干掉漏网之鱼。
【老山轮战一角】
越军本想以王镇疆为突破口获取作战优势,结果自己却吃了好大一个亏。
参考资料:
【1】《老山争夺战》 新民周刊[2021.4.14.] 【2】《猫耳洞岁月(上)》 姜堰日报[2017.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