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刚过,村里老槐树下的石凳已经烫得坐不住人。张老汉蹲在田埂上,盯着蔫巴巴的玉米苗直叹气。"今年闰六月,怕是要应了那句‘热死牛’的老话。
"他抹了把汗嘟囔着。三伏天从7月20日开始,持续整整30天。初伏打头阵,中伏最凶猛,末伏还要提防秋老虎杀回马枪。
入伏当天农历是六月廿六,妥妥的"晚入伏"。老辈人说晚入伏的年份,热气都攒在后头发威。
今年夏至到入伏隔了29天,比往年多出小半月。地里的暑气像被闷在高压锅里,越憋越足。双春闰月遇上晚入伏,这组合百年难遇。
隔壁李婶翻出泛黄的黄历,指着"母伏"字样直摇头。
她说入伏农历双数本该凉快,可天老爷最近总不按常理出牌。城里气象台预报说厄尔尼诺要来凑热闹。水泥森林的热岛效应让温度计红线蹭蹭往上窜。
专家建议午后少出门,可菜贩老王凌晨三点就得去批发市场。
他媳妇熬的绿豆汤在保温桶里能结出冰碴子。三伏贴卖脱销的药店对面,冷饮摊主正在数钢镚。"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讲究早被年轻人忘在脑后。
外卖小哥头盔里垫着冰毛巾,跑单间隙猛灌藿香正气水。最让人揪心的是中伏那十天。天气预报说连续高温可能突破40度大关。
建筑工地的水龙头从早到晚哗哗流,工头盯着水表直嘬牙花子。养牛场给每头牛配了电风扇,饲料里拌着清热解毒的中药末。
池塘边的垂柳叶子打了卷,知了的叫声有气无力。农技站推广的抗旱玉米品种被抢购一空。
老把式们却说再好的种子也怕"火烤三伏"。末伏最后三天突然来了场雷阵雨。雨点砸在晒裂的田地上腾起白烟,转眼就被蒸得干干净净。
村头小卖部的蒲扇卖断了货,老板娘连夜从义乌补了三百把。
镇上的医院增设了中暑急救通道,护士们轮流往输液瓶上贴退热贴。出伏那天,气象台又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
晒得黝黑的庄稼汉蹲在树荫下掰指头:"这才刚开头呢。"秋老虎的尾巴怕是比往年都要长。地头的温度计在阴凉处还指着38度,蝉鸣声突然又嘹亮起来。
我个人觉得,老祖宗的农谚就像老中医的把脉,准不准还得看年景。
但防暑的凉茶总要提前备下,管它"公伏""母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