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田埂刚冒新绿,老张却蹲在地头吧嗒旱烟。眼瞅着立夏就在眼前,可夜里还得盖薄被,往年早该穿汗衫了。手机里天气预报说下周升温,他却盯着日历犯嘀咕——农历四月初八的立夏,真像老辈人说的“六月不算热”?



今年立夏落在四月头,按农谚讲是“夏打初一头,暑气往后溜”。记得三年前立夏在三月尾,六月里玉米叶子都晒卷边,如今节气推后,反倒是小满过了还没见暑气。村东头李叔翻出泛黄的历书:“你看,2025年闰六月,老话‘双夏夹闰月,热在伏后旬’,莫不是酷热藏在后面?

”田里的棉花苗正蹿个儿,可灌溉的老汉们却不慌。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是老规矩,可今年立夏前三天就落了透雨,墒情足得能攥出水。但镇上农技员却皱眉:“农谚说六月不热,可秋老虎要是盯上闰月,晚稻灌浆期怕是要遭罪。”村口代销店成了消息站,几个老哥争得面红耳赤。

有人信“立夏在月头,瓮里米粮稠”,觉得凉夏能保丰收;有人怕“夏热不在早,闷蒸催人老”,担心后期高温烤坏庄稼。



老张摸着新打的井绳叹气:“前两年倒春寒冻坏麦苗,今年又怕热在后面,种地人真是看天吃饭啊。

”南边种姜的王婶早早就下了种,她说“立夏种姜,夏至取粮”错不了。可北边麦田里,老李正忙着浇第三遍水,“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哪怕天不热,灌浆期的水可断不得。



村西头的气象大喇叭响了:“预计七月中旬进入伏旱,各户注意蓄水——”话没说完就被雷声盖过,众人面面相觑,这天气,真是越来越让人摸不透。我蹲在地头看蚂蚁搬家,突然想起爷爷说的“天变有预兆,人勤地不懒”。

不管六月热不热,该翻的地不能荒,该防的旱不能松,老祖宗的农谚是经验,可过日子还得靠自己盯着天候变。就像老张昨天说的:“管它秋老虎啥时候来,咱把水渠修好、秧苗育壮,总比干等着强。



”临了又瞅见日历上的闰六月,心里还是犯疑:要是六月真不热,这多出来的一个月,暑气到底攒在哪儿呢?或许老辈人的谚语里藏着循环的智慧,就像村口的老槐树,春天发芽早迟不同,可到了夏天总归要撑开浓荫。但不管咋样,地里的活计不能停,毕竟“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咱庄稼人,就得在这变与不变之间,寻摸出稳当的活路。

末了只想说,天候难测人心定,把汗珠子摔八瓣儿在地里,总比对着云彩瞎操心强。老祖宗的话藏着天候密码,可咱种地的,心里得有本明白账——热也罢凉也罢,把日子种进土里,总能长出盼头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