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遥远星系的壮丽景象到对宇宙膨胀的深刻洞察,哈勃太空望远镜在过去35年中不断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

1990年,哈勃望远镜搭载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尽管早期遭遇技术挑战,但它最终成为NASA最为杰出的成就之一。哈勃以其生动的图像和众多科学突破,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并激发了新一代望远镜和天文学家的诞生。如今,随着其继任者“宜居世界天文台”(HabitableWorldsObservatory)的筹备,哈勃的探索精神仍在引领人类向未知进发。



哈勃35周年里程碑:致敬宇宙探索

为庆祝哈勃太空望远镜进入地球轨道35周年,NASA发布了一系列由哈勃拍摄的全新图像,涵盖从火星到遥远恒星育婴区,再到邻近星系的壮丽景象。自1990年发射以来,哈勃已成为全球知名的科学符号,稳居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科研成果最丰硕的望远镜之列。它不仅象征着美国的创新精神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也代表着人类对宇宙永恒的好奇心。





哈勃的影响:开启宇宙之窗

“35年前,哈勃为人类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的新窗口。它那震撼的图像不仅激励了全球民众,更通过背后的数据揭示了从早期星系到太阳系行星的无数惊人发现。”NASA总部天体物理学部门代理主任肖恩·多马尔-戈德曼(ShawnDomagal-Goldman)表示,“哈勃至今仍在运行,这充分证明了旗舰级天文台的持久价值,并为计划中秉承哈勃可维护理念的‘宜居世界天文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哈勃在地球朦胧大气层之上运行,以其清晰锐利的宇宙视角彻底改变了公众对太空的认知。它那令人屏息的图像跨越年龄界限,生动地展现了宇宙的壮丽与神秘。

颠覆性望远镜的诞生

这座重达24,000磅的天文台被安置在发现号航天飞机的货舱中,于1990年4月24日进入近地轨道。当发现号轰鸣升空时,NASA解说员将哈勃誉为“通往宇宙的新窗口”。事实证明,哈勃不仅兑现了这一承诺,还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在工程师、科学家和任务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基于哈勃数据的科学论文数量创下历史新高。宇航员通过五次维护任务(1993-2009年)对哈勃进行了追踪对接,升级其相机、计算机等关键系统。

坎坷开局:修复哈勃的视力

1990年任务初期,哈勃直径近8英尺的主镜被发现存在缺陷。1993年12月,宇航员在首次维护任务中英勇实施修复,通过矫正光学设备显著提升了哈勃的成像清晰度。



截至2025年2月,哈勃已完成近170万次观测,锁定约55,000个天体目标,产出超22,000篇论文及130万次引用。其存档数据总量超400太字节,仅次于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位列NASA天体物理任务数据量之首。

捕捉宇宙的变迁

哈勃漫长的服役期让天文学家得以反复观测同一片星空,记录了三十余年的宇宙变化:从太阳系行星的季节更替,到以近光速飞驰的黑洞喷流,再到恒星爆发、小行星碰撞、超新星膨胀气泡等奇观。

在1990年之前,地面大型光学望远镜仅能观测半个宇宙,宇宙年龄的估算存在巨大分歧,超大质量黑洞仅被视为罕见高能现象的可能源头,而系外行星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革命性突破:从暗能量到系外行星

哈勃的里程碑成就包括:深空场图像揭示了早期宇宙的无数星系;精确测量了宇宙膨胀速率;证实了星系中普遍存在超大质量黑洞;首次测量了系外行星大气;助力发现了加速宇宙膨胀的暗能量(该成果荣获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哈勃的开拓性发现催生了21世纪新一代太空望远镜。其观测数据为韦伯望远镜在更远红外波段探索星系奠定了基础,如今二者常协同研究从系外行星到星系演化的各类课题。

未来展望:宜居世界天文台

哈勃的继任者“宜居世界天文台”将配备更大的镜面,在可见光与紫外波段探索宇宙,其分辨率与星光灵敏度将分别达到哈勃的100倍以上。该天文台将像哈勃一样推动天体物理学的全面发展,其核心目标之一是寻找邻近恒星周围可能宜居的类地行星。

哈勃背景

作为史上最重要的天文台之一,哈勃望远镜由NASA与欧洲航天局(ESA)联合建造,自1990年起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其日常运营由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马里兰州)负责,洛克希德·马丁航天公司(丹佛)提供技术支持,科学任务由天文研究大学协会运营的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巴尔的摩)执行。三十余年来,哈勃用其惊艳的图像和关键数据重塑了科学与公众眼中的宇宙图景。

哈勃望远镜的35年旅程,不仅是科学的胜利,更是人类对未知不懈追求的象征。

你觉得未来“宜居世界天文台”最有可能带来哪些惊喜?

是发现类地行星,还是揭示宇宙的新奥秘?

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畅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