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有一类天体,它们体积小得几乎可以塞进北京二环,却拥有能够轻松擦除地球上所有银行卡的磁场强度。它们就是宇宙中最罕见、最奇特的天体之一——磁星。
根据《Universe Today》的报道,由欧洲航天局研究员Ashley Chrimes领导的天文学家团队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HST)追踪了一颗名为SGR 0501+4516(简称SGR0501,SGR代表软伽马射线重复源)的磁星。
这颗"宇宙小霸王"正以高达每秒65公里的速度(从北京到上海只需不到1分钟)在银河系中急速飞行。
"磁星是中子星死亡后的遗骸,完全由中子组成。磁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极端强大的磁场,"Chrimes解释道。最初,天文学家认为SGR0501可能与超新星残骸HB9有关。毕竟,在天空中,它们之间的距离仅约80角分,大约是你伸直手臂后用小拇指看到的宽度。
然而,经过深入研究,Chrimes团队得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结论:"我们可以明确地说,SGR0501并非起源于HB9。不过,由于没有其他明确的诞生地点或其他起源的确凿证据,所有替代理论都是合理的,我们目前还无法确定哪一种可能性最大。"
在整个银河系中,已知的磁星仅约30颗。这些由中子构成的致密天体直径只有约20公里(相当于北京三环的直径),却拥有难以想象的超强磁场。
NASA的科学家常这样描述它们的磁场强度:如果一颗磁星以月球到地球的距离飞过,地球上所有的银行卡信息都会被瞬间抹除。更可怕的是,如果有宇航员试图接近这颗飞行中的磁星,无论是飞船还是宇航员本身都会被强大的磁场撕成碎片。
幸运的是,我们只能远距离观测它们。Chrimes估计SGR0501大约位于距离我们约2,000秒差距(约6,520光年)的地方(相当于从地球到银河中心距离的三分之二)。SGR0501最初是在2008年被斯威夫特天文台发现的,当时观测到了来自它方向的短暂但明亮的伽马射线闪烁。
天文学家利用哈勃望远镜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观测,获得了一系列珍贵图像,帮助研究团队绘制出这颗磁星的行进路径。通过跟踪它的位置,团队记录了SGR 0501+4516在天空中的视运动。分析其速度和方向后,研究表明它不可能与附近的超新星残骸有关。
奇怪的是,天文学家追溯这颗磁星数千年的轨迹,也没有发现其他可能产生它的超新星残骸或大质量恒星团。这个发现打破了科学家的常规认知。因为按照传统理论,已知的磁星都是由大质量恒星核心坍缩超新星爆炸产生的。
那么,如果SGR0501不是由超新星爆炸形成的,它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研究团队提出了两种非超新星途径来解释磁星的形成。一种是通过两个较低质量中子星的合并,这可以创造出更大、更强的SGR0501。
另一种被称为吸积诱导坍缩。荷兰拉德堡大学和英国华威大学的共同研究者Andrew Levan解释道:"这种情况需要一个双星系统,其中一颗是白矮星。当它从伴星吸收气体和物质时,可能变得'贪婪'而摄入过多物质。这会使白矮星不稳定,导致巨大爆炸。通常,这种情况会引发核反应,白矮星爆炸后什么都不会留下。但理论认为,在特定条件下,白矮星可能会坍缩成中子星。我们认为SGR 0501可能就是这样诞生的。"
磁星的诞生是一个极其剧烈的事件,能产生类似快速射电暴(FRB)的短暂但强烈的辐射。如果SGR0501是通过合并或吸积诱导坍缩形成的,这可能解释快速射电暴现象。这些射电暴持续时间极短(通常不到一毫秒),有些不会重复出现。许多快速射电暴发生在银河系之外,但也有一些在我们的银河系内被探测到。
西班牙巴塞罗那空间科学研究所的Nanda Rea表示:"磁星的诞生率和形成场景是高能天体物理学中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这对理解宇宙中许多最强大的瞬变事件,如伽马射线暴、超亮超新星和快速射电暴,都有重要影响。"
通过吸积诱导坍缩形成的磁星可能提供了类似快速射电暴特征的短暂、强大的无线电波爆发。特别是,这可以解释在太古老的恒星群体中观察到的快速射电暴,因为这些恒星群体已经老到不可能有大质量恒星发生超新星爆炸。
鉴于还有其他磁星可以研究,科研团队计划继续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对这些拥有奇特磁场的恒星遗骸进行进一步观测。随着观测技术的提升和更多数据的积累,人类对这些宇宙"磁霸"的理解也将不断深入。
此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arXiv预印本服务器上。
参考资料:
A. A. Chrimes et al, The infrared counterpart and proper motion of magnetar SGR0501+4516, arXiv (2025). DOI: 10.48550/arxiv.2504.0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