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3年,当66岁的鉴真终于踏上日本土地时,他可能没想到自己竟成了中日千年争议的导火索。

日本人将其奉为“天平之甍”(文化天花板),连都对他多有礼遇。

反之在国内,其虽在教科书上被定义为文化交流使者,但他的行为一开始就被诟病,千年前被弟子举报,千年后又被后人指责。

那么他到底做了什么?

鉴真之所以在日本享受着近乎跪拜式的追捧,是因为他给予了日本多维度且深远的影响。

比如说,在鉴真东渡之前,日本佛教的受戒制度相当混乱,处于自我认证的野路子状态,僧人自行授戒,导致僧团素质参差不齐,戒律松弛。



鉴真到来后建立起了正规且严格的受戒制度,他以大唐成熟的佛教规制为蓝本,设立戒坛,为僧人举行正规受戒仪式,极大地提升了日本佛教的整体质量与规范性,使得日本佛教得以健康发展,其影响延续至今。

他还主持设计了唐招提寺,后者融合了大唐建筑的精髓,无论是建筑布局、结构设计,还是细节装饰,都展现出大唐建筑雄浑大气、精致典雅的风格,对后世日本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光明皇太后病危之时,唯有鉴真所进药方有效验,令日本皇室及民众对其医术信服不已。



就这样之后他带着自己的弟子开始在日本传播医药知识,著书立说,所以如今的日本人仍尊他为汉方医药之祖,其地位宛如中国的神农氏。



更为重要的是,鉴真东渡的时候还带去了许多饮食、茶叶、各种小吃的制作技术以及酿造技术等,如日本的豆腐制作术,日本豆腐业尊鉴真为祖师,还有奈良的鉴真酱油,也是其酿造法传入日本的体现。

同时唐朝的绘画、雕塑、印刷、榨糖、缝纫、烹饪等应用技术也被带到日本,促进了日本相关行业的发展。

里面还包括王羲之的行书真迹《丧乱帖》等,这些东西基本都拿不回来了。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资敌,这也就是为何后人会对他有些看法了,其实一开始就有弟子因为鉴真的举动给他举报了。

公元 743 年,鉴真首次东渡,同行的道航认为高丽籍僧人如海品行不端,想让他留下。

如海不满,就去官府诬告道航勾结日本意图谋反,官府派人搜查,逮捕了荣睿、普照和道航,并没收了海船,第一次东渡宣告失败。

但这并没有让鉴真歇了心思,公元 748 年,鉴真开始第五次东渡,这次他没人举报却又遭遇了可怕的天灾套餐。



在海上漂了足足半个月,众人被迫生啃大米,好在船只最终漂到了海南岛。

可虽然他们等来了陆地,弟子祥彦却因长期的劳累和恶劣环境病亡于途中,日本僧人荣睿更是不堪重负,累死在漂泊的路上。

而鉴真自己,也因热毒攻心,双目失明。

就像我们所想象的,都到这份上了,鉴真还是没放弃,要知道当时官方压根就不支持他的举动,他的所作所为只能暗中进行。

鉴真第六次东渡是乘坐日本遣唐使的船只,于 753 年 11 月 15 日从苏州附近黄泗浦出发,12 月 20 日抵达日本萨摩。



回顾鉴真的东渡历程,耗时长达 12 年,历经 5 次失败,有30多人为此丢了自己的性命,那么为何冒着这么大的风险他都要往日本钻呢?

鉴真作为唐朝声名远扬的律宗高僧,在戒律传授与寺院管理方面经验丰富、德高望重,他所秉持的严谨律宗理念,正是日本佛教界所欠缺的。

日本僧人荣叡、普照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四处寻觅能够前往日本传法授戒的高僧,最终他们将目光聚焦在了鉴真身上。

他们向鉴真表达了日本佛教界对其殷切的邀请,希望他能东渡日本,整顿佛教乱象,让日本佛教回归正轨,这一邀请与日本当时的社会刚需相契合,也成为鉴真东渡的重要外部推动因素。



当然这其中不乏原因就是佛教的发展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713年唐玄宗刚上位不久就禁止王公贵族将庄园宅院改建成寺院道观,以免太多有心人借此逃避赋税。

次年的时候,有3万多僧尼背淘汰,约占当时僧尼总数的1/4,寺庙不仅不让盖新的,就是旧的想要修缮也得特意跟官府报备。

这种种举措都跟鉴真的想法相悖,或许正是这些里里外外的因素架在一起,让其有了东渡的想法。

鉴真刚到日本的时候,可谓举国欢迎,随后天皇还赐地为其建造唐招提寺,封其为大僧都,赋予他统领全国僧尼的重任。

可惜的是,很快这位天皇就因为内斗倒台,鉴真也成了没人在意的存在,之后更是被解除职务整日待在寺庙里,763年就孤独地圆寂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