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拍卖季落幕,围观的人脸上总是写满了"人傻钱多"的优越感:"又交智商税了吧?"、"这破碗值三十万?我老家腌咸菜的都比这好看"!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在普通人眼里,收藏就是一场大型骗局,而那些执着于此的人,不是冤大头就是骗子。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如果你把一只明代青花瓷碗放在桌上,邀请十位路人评价。大概率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破碗还没我家微波炉专用碗结实"、"花纹画得歪歪扭扭,我上幼儿园的侄子都比这画得好"、"要我说超过五百块就是被骗"。

这种反应再正常不过,用2025年的审美评判600年前的手工艺品,就像用智能手机的像素标准去嘲笑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模糊。

普通人看到的只是物件的使用功能,而藏家眼里是泥与火的艺术、一个时代的审美。


你看到的是有个“傻子”,花八万买一面宋代破铜镜,没看到的是他脑子里储存的《历代铜镜图录》、《冶金技术流变史》和《宋代社会生活史》。

王世襄研究明式家具时,曾为弄懂一个榫卯结构专程去苏州找老匠人学艺三个月。他留下的《明式家具研究》至今仍是业界圭臬,书中记载的家具如今件件天价。

但当年他骑着自行车在北京胡同收这些"破木头"时,邻居们都觉得这位才俊疯了。

"收藏是最诚实的学问。"马未都说过:"你花十万买个假货,不是卖家骗术高明,是你的知识储备还没达到十万级别。"


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出一件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成交价2.3亿人民币震惊世界。媒体疯狂报道"捡漏暴富"神话,却很少人追问:为什么这件瓷器值这个价?

答案藏在历史课本里:14世纪,蒙古帝国横跨欧亚,波斯钴料遇上景德镇高岭土,伊斯兰纹样融入汉族典故,诞生了这批人类最早的全球化商品。它的价值不是炒出来的数字,而是文明碰撞的实物见证。

古玩行有个残酷规律:90%的赝品都卖给了那批幻想"捡漏暴富"却不愿学习的人。就像股市里韭菜总觉得自己能轻松战胜基金经理,收藏圈也永远不缺自信满满的"民间鉴宝大师"。


"用买彩票的心态玩收藏,不骗你骗谁?"天津文物鉴定中心的专家幽默地说:"我们鉴定组每天要接待几十个'大藏家',他们共同特点是:只了解藏品的表象,又拒绝学习专业知识,但坚信自己发现了历史课本里漏写的国宝。"

张伯驹当年变卖豪宅买下《平复帖》,文革时把字画缝进棉被保存,最终全部捐给国家。记者问他为什么,老人答:"不是我拥有这些文物,是我有幸暂时保管它们。"

这或许解释了真藏家与投机者的本质区别:前者把自己视为文明传承的驿站,后者只想做倒卖时间的二道贩子。


下次再有人说"收藏都是骗局"时,不妨问他:你觉得莎士比亚戏剧是过时的英语,还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你觉得四大名著是陈旧的文字,还是不朽的传奇?

若文明只剩实用,卢浮宫该拆了盖仓库,敦煌壁画早该用石灰刷平。

真正的收藏,从来不是关于物件的买卖,而是对文明的理解与接力。那些看似固执的藏家,其实是站在时间长河里最虔诚的摆渡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