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可谓家喻户晓,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行程十万八千里,一路上降妖除魔,克服凶险,最终抵达天竺求取真经。
唐僧为求佛法,舍生忘死,赴汤蹈火,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为后世赞颂,并屡次被搬上大银幕。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玄奘西行虽然没有《西游记》中表现的那么玄幻,但路程之坎坷凶险不亚于小说。
玄奘历经千难万险回到长安后还亲自口述,弟子辩机编撰出一部地理史籍叫《大唐西域记》。
里面不仅记载了玄奘西行的所见所闻和民族的风土人情,也展现出排除万难,舍身求法的坚强品质。
当你了解玄奘西行的事情,才会感受到其伟大和不易。
玄奘以身涉险,去西天有三条路,为什么走西域
玄奘本姓陈,名祎,602年出生于洛阳一户大户人家,南北朝以来,上至宫廷下至民间,佛学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就连隋文帝杨坚和皇后独孤伽罗都深信佛法。
唐玄奘自幼天资聪颖,不求功名,却喜欢钻研佛法,十三岁时便遁入空门,二十一岁受具足戒。
恰逢隋末唐初,天下动荡,社会凋零,曾经繁华的东都洛阳被战火摧残成废墟,不再适合寺庙修行。
玄奘遂云游四方,足迹踏遍成都、长安、扬州、苏州等地,并到处拜访名师。
唐朝统一天下后,玄奘亦落脚长安,问师于法常、僧辩两位大师。长时间的游历不仅增长了玄装的阅历,也让他对佛法有了更深的领悟。
等到他立足长安时,其佛学修养已非常深厚,被长安高僧称为“佛门千里驹”。
随着学业的加深,玄奘对佛法的研究似乎到了一个瓶颈,关于佛学的困惑已不是国内佛典和高僧所能解决,所以玄奘决定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印度)求经问法。
不过在一千多年前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问佛天竺并非易事。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留给玄奘的只有三条路。
首先是西北路线,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兰州、凉州,穿越河西走廊,出玉门关通过西域诸国,进入中亚,南下经帕米尔高原进入阿富汗,再翻越兴都库什山脉,抵达印度。
其次是西南蜀道,从长安南下进入川蜀地区,一路向南穿越云贵高原、中南半岛,再向西进入天竺。
最后是唐蕃通道,从长安出发,过陇右走西宁,一路向西南行进,越过唐古拉山脉、横断山脉,向西抵达拉萨,再经由尼泊尔抵达天竺。
相比较而言,第一条路是最远、时间成本最高,但玄奘仍选择舍近求远,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西南蜀道虽然看上去距离较近,但云贵高原群山连绵,地表落差起伏极大。
受亚欧和印度洋两大板块挤压碰撞,出现许多因地壳断裂而陷落的山间盆地和溶洞,地形极其复杂,气候闷热潮湿,山林密布,交通极其闭塞。
时至今日蜀道依然难走
部族土司势力错综复杂,且多是未开化半开化状态,语言文化交流障碍巨大,而且唐朝初立,对云贵地区统治薄弱,据点、驿道废弛,缺少政府和民间支持基础。
因此蜀道名义上距离最近,但暗流汹涌,风险巨大。
至于唐蕃通道还不如蜀道,蜀道虽凶险,但还有走出去的可能,但唐蕃通道绝对是九死一生,玄装若是走这条路基本上就交代了。
首先青藏高原海拔过高,气候恶劣,高寒缺氧,人迹罕至,就算是当代都是难以征服的天路,况且唐朝与吐蕃尚未建立外交关系。
佛教也未在藏区流传,此时统治藏区的是原始宗教苯教,即便克服雪域高原还要穿越野蛮落后,敌我不分的吐蕃,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那么回过头来再看西域道路,西北路线虽然气候恶劣,需跋涉沙漠、高山,但条件要好太多。
首先这里是传统陆上丝绸之路,中原王朝对这条路线经营颇多,沿途有关隘驿道,往来商队络绎不绝,从这里西行有较好的交通和物资保障。
其次西域诸国流行佛教文化,民众到国君崇尚佛法,有着相对友好的文化氛围。
而且在玄奘之前,已有先人高僧法显从西域取经,因此,玄装最终选择走西域前往天竺。
大唐西域记:玄奘的艰难冒险之旅
玄奘决定西行取经后,多次向朝廷上书请求前往天竺拜佛求经。
彼时唐太宗李世民刚刚登基,突厥经常南下侵扰,与唐朝的关系十分紧张,唐政府严格限制内地文人僧侣前往西域。
直到629年大唐对东突厥取得压倒性战略优势,才放宽出行,但也仅是针对逃荒饥民而言。
就在此时玄奘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于629年混在灾民中间离开长安,踏上了西行之旅。
一路上,玄奘经秦州(甘肃天水北)、兰州、凉州、瓜州,逃避官兵盘问,有一次险些在烽台哨卡中箭身亡。
最终命大的玄装还是逃过一劫,得以西出玉门关,到达西域门户伊吾国。
不过与官府追兵相比,艰险和挑战才刚刚开始。
西域地区常年干旱少雨,玄奘走在茫茫沙漠之上,不仅数天滴水未进,还要经受高温烈日、沙尘暴以及昼夜巨大温差的考验。
经过数日跋涉,玄奘凭借坚强的毅力走出沙漠,抵达高昌。
高昌国位于今天的新疆吐鲁番,高昌国王麴文泰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对玄奘表现出热烈欢迎和较高礼遇,让他在王宫里讲经弘法,还请其终身留在高昌国。
但玄装拒绝美酒佳肴和安逸舒适,而是毅然向西,为此不惜绝食以示抗议。
最终麴文泰被玄奘的不屈意志打动,选择放他西去,还派遣随从30人,马30匹,给予金、银、绫绢、衣物若干,还特意修书送往沿途各国,拜托给予玄奘一行充分的照顾。
在高昌团队的护送下,玄奘快马前行,但在突沦川(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遭遇沙尘暴,据其回忆可谓“四望浑黄,日月同色”。
后不幸陷入流沙,三名龟兹商人为争夺水源竟拔刀相向,玄奘亦称:
“人畜俱乏,则人性泯。”
此后,玄奘好不容易通过焉耆、龟兹、阿克苏等地,顺利过境西域,但在翻越雪山时面临极寒和缺氧的困难,暴风雪几乎让他寸步难行。
在翻越雪山后,玄奘经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在素叶城(即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城)驻足,拿出高昌王书信,受到西突厥的叶护可汗的热情接待。
此后玄奘经赭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进入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
在这里,玄奘经历严重的高原反应,据《大唐西域记》记载:
“凛冽的寒风打在脸上如细刀割肤,需将毛毯裹面方可喘息。”
他的使团在狭窄的山道艰难蹒跚,倒毙的马匹不时滑落深渊,此处也成为最艰险的路段。
不过正如黎明前的黑暗,玄奘成功翻越帕米尔高原,经过两年长达一万多里的长途跋涉进入北印度,不久到达他此行的目的地——那烂陀寺。
十年印度求经终成一代佛学大师
玄奘在那烂陀寺苦心钻研,师从戒贤学习各种佛家经典。在寺庙学习生活五年后,玄奘又开启了新的旅程。
这次他从那烂陀寺出发,先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几乎围绕印度次大陆整整一圈。
路程中,玄奘仍然度过很多凶险的历程,最难以忍受的就是印度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闷热潮湿和毒气疫病。
比如在孟加拉湾的恒河畔一带,热地瘴气几乎让玄奘的使团陷入绝境,随行僧侣阿庇达浑身长满红疹,细小密集如芝麻,虽日夜念经仍全身溃烂。
玄奘用菩提树叶熬制药汤治病,在这里,玄奘一行足足度过生死十六日才顺利脱险。
642年,玄奘回到那烂陀寺,戒日王在曲女城为他设无遮大会,邀请十八个国王,僧人三千多人,几乎集中了当时印度所有的政治和宗教精英。
大会主要的议题是辩论玄奘的两部著作——《会宗论》和《制恶见论》,在场僧人可以就两部著作中任何问题提出质疑,玄奘要作出充分答复。
这次无遮大会对玄奘非常重要,是其成名之战、封神之战。
大会开了长达十八天,玄奘引经据典,从容应对,竟无一人能将他的学说攻破。从此玄奘的声名传播到印度各地,获得更大声誉。
643年,玄奘携657部佛经启程东返大唐,两年后返回长安。
从贞观三年至贞观十九年,玄奘历经十七年求取真经而归,总共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
回到长安后,玄奘受到唐太宗亲自接见,此后玄奘长期住在长安大慈恩寺。
在这之后二十年时间里,玄奘埋头于译经事业,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75部1335卷,还将西行途中见闻以口述,弟子撰写的方式完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也许玄奘没有建立所谓的军政霸业,但作为中国传统佛教成就最大的学者,其西行取经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中原佛学文化的发展,也为东亚文化的繁荣发挥积极作用。
其不惧艰险,砥砺前行的坚强意志品质也为后世留下宝贵精神财富。